三江源生态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需建常态化保护机制

18.06.2015  18:00

  连续9年多的科学监测与评估数据显示,自2005年国家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来,通过持续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和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工程,三江源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提升,但尚未实现“整体恢复、全面好转”。专家分析认为,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既要依赖生态工程建设,也要通过建立常态化的保护机制来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三江源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每年向下游供水约400亿立方米,这里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这里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大面积退化,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

  资料数据表明,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04年,三江源区草地总面积减少了1389.9平方公里,湿地与水体总面积净减少375.14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净增加674.38平方公里,且退化呈逐渐加重趋势。

  为了恢复和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05年8月,国家投资75亿元启动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开始对“中华水塔”实施应急式保护。

  围绕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支撑项目三大类工程和治理黑土滩、沙漠化土地防治、退耕还林草等22个子项目,一场输不起的“生态保卫战”在这里悄然进行。

  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李晓南介绍,截至2014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7.12亿元,全面收官。一期工程共退牧还草8471万亩、治理黑土滩522.58万亩、退耕还林(草)9.81万亩、封山育林510.84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66.16万亩、湿地保护160.12万亩、水土保持492.64平方公里。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领衔完成的《青海三江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期)生态成效评估报告》显示,与上个世纪70年代至2004年间的生态本底两相对比,三江源草地面积净增加123.7平方公里,水体与湿地面积净增加279.85平方公里,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492.61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林草与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也由项目实施前的每年384.88亿立方米,增加到了408.95立方米,而且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达到了Ⅰ类和Ⅱ类标准;草地超载率由2005年前的129%下降到了目前的46%。

  “评估结论表明,经过9年艰苦的生态建设,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好转,但是生态建设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仍然存在。”李晓南说。

    --生态系统全面恢复尚需时日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的实施使得这一地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逐渐向良性方向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尚未恢复到上个世纪70年代的水平。

  监测数据显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实施以来,三江源区草地退化态势明显好转的面积仅占原有退化草地面积的6.17%,而且仅仅是长势好转,群落结构尚未明显好转;草地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面积仅占工程实施前草地减少面积的8.9%。

  专家对黄河、长江控制水文站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两大河流径流量较快恢复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气温上升而导致冰川、永久积雪和冻土加速融化所致,这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这也意味着生态工程的实施尚未遏制土壤水蚀增加的趋势。

  “从监测数据来看,虽然三江和源区草地退化得到了遏制,但草地退化的局面并没有获得根本性扭转,退化草地的恢复与治理,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李晓南说。

  生态系统的恶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不是单纯的某一个原因所致,全面恢复起来也需要时日。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通过应急式的工程建设保护,三江源重点工程建设区生态状况发生了转变,而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还没有形成,植被根系层浅、根系生长缓慢固土能力差、土壤生成能力弱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从区域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生态条件看,三江源地区的植被生态系统仍然十分脆弱,特别是由东南至西北更趋于脆弱。

  此外,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的覆盖范围只占整个三江源区面积的40%,其他三分之二以上退化、沙化草地没有得到治理,鼠害、虫害、毒草害等依然严重,建设项目选择、建设规模的局限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

    --由应急式保护向常态化保护转变

  2014年1月,计划总投资160.6亿元的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实施面积由15.23万平方公里增至39.5万平方公里。

  “三江源二期工程在生态保护模式上有三个层次的提升:一是生态保护从原来的应急式保护向常态化、持续性保护升级;二是从原来以工程项目为支撑的保护方式向组织形式和体制机制创新保护升级;三是从原来单一的环境保护目标向生态文明指导下的统筹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和经济社会与文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试验区保护升级。”李晓南说,这个转变主要依靠制度来提供长久的支撑。

  为此,青海省确立了“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理念,提出将通过先行先试推动制度创新,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促使“中华水塔”生态环境稳步恢复。

  根据《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海省国土面积近9成被列入了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其中,限制开发区包括国家级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等区域,面积为41.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7.71%。

  “依据系列生态建设和保护制度,青海启动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并且开始着手建立省域生态红线评价数据库。”青海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青海制定了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国家公园制度和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等“六项制度”,以引导青海生态保护向规范化、常态化、市场化发展。

  青海省委党校教授马洪波认为,三江源生态实验区建设中,“生态优先”是第一原则,但还坚持应以人为本,只有高起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谋划好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等,让生态保护工程兼顾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生态保护和恢复才能可持续向前推进。

  “在青海牧区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离开公众的积极参与,仅靠政府单方面努力显然不能对保护区实行有效的保护,而通过生态惠民政策,引导牧民成为生态保护主体,既有利于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提高保护效率。”马洪波说,三江源一期工程不少项目投资偏少、农牧民补偿过低的问题,也需要在未来制度设计中予以克服。

  此外,在政府主导、民间广泛参与的体制下,宜大力推行协议式保护、签约式保护,探索各种类型的生态保护模式,正确引导农牧民群众、宗教寺院、民间组织、环保人士、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形成最广泛的生态环保统一战线。

  原标题:三江源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仍需建立常态化保护机制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