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花“重返”甘南玛曲草原 见证治理草场沙化成果

25.09.2014  17:25

  进入9月,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玛曲草原上,芳草萋萋,牛羊遍野。

  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弯”的黄河首曲,波光粼粼,黑色的氆氇帐篷就搭在河边,牦牛正在黄河岸边喝水。“这里以前是一片沙化严重的荒滩,寸草不生。”48岁的藏族牧民卓玛加布拿出手机将几年前拍的照片给记者看。

  如今,地处甘南的玛曲草原上可见高原杨柳吐嫩芽,名为垂穗披碱草的植物已有齐腿高,风中摇曳。卓玛加布和家人几年前自己出钱治理了这片沙化草场,“再有两年,就可以风吹草低现牛羊了”。

   记者走向草原深处,遍地小黄花,似绣在绿毯上的纹饰,为草原增添不少生机。这种花,学名叫高原毛茛,生长在甘肃、青海、西藏等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上,是藏区草原最普遍的花朵。

  卓玛加布说,草原上的各种小黄花被藏族人统称为“格桑花”。在他的记忆里,多年前,广袤的玛曲草原上到处是裸露的沙丘和肆虐的鼠害,黄河首曲湿地日渐萎缩、草原沙化严重,小黄花曾一度“不见踪影”。

  “我从小生活在河曲马场,见证了玛曲草原的几度变迁。”他认为,今天,小黄花“重返”这片草原,证明了一代代玛曲人治理草场沙化的成果。

  玛曲县有1288万亩草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9.54%,被称为“亚洲最优良的牧场”。湿地保护区总面积达562.5万亩,是青藏高原最原始的高寒沼泽湿地。黄河在玛曲境内流经430多公里,在玛曲段注水增流量占黄河源区径流量的58.7%。玛曲被誉为黄河“蓄水池”。

  今年初,玛曲县长王力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坦言,高原生态恶化如身体“顽疾”,主要源于过度放牧和高原鼠害。他说,中国政府2008年起陆续投入44.51亿元(人民币,下同)保护甘南生态,其中玛曲占金额最多。此外,当地官方每年投入约1.6亿元用以治理草场沙化等生态问题。

  玛曲县畜牧局副局长宗文杰已扎根草原25年。在大学主修植物学科的他,毕业后来到玛曲草原站工作,骑马探访了草原各处,甚至对哪里有泉水都了如指掌,被大家称为“活地图”。他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草场沙化只是零星分布,如今已发展成片。

  “我们和大自然在抢速度,是以更快的速度重新补播,禁牧和种草种树。”宗文杰说。

  和宗文杰一样,将自己奉献在高原治理沙化的人不计其数,但效果甚微,他们都很着急。“一辈子也就几十年,草原沙化治理却是百年大计。想早点看到所有草树长起来,植被越多,根系发达,鼠兔也刨不动(破坏不了草地)。”他说。

  令人欣慰的是,和卓玛加布一样,如今有些牧民用做生意和卖牛羊赚来的钱自发治理沙化。卓玛加布治理的一万多亩沙化带就在官方围栏起来的草场附近。他说,明年计划搭建起老鹰架防鼠害,要和隔壁的草场比赛看谁治理得更好。

  原标题:小黄花“重返”甘南玛曲草原 见证治沙成果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