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的现实色彩——探访藏北双湖县嘎措乡
新华社拉萨9月6日电题:集体经济的现实色彩——探访藏北双湖县嘎措乡
新华社记者王军
记工分,分口粮,统一分配收入……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流行的镜头,对中国其他地方来说,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在西藏那曲地区双湖县嘎措乡,这些不是历史,而是现实。
位于西藏藏北深处的嘎措乡平均海拔4900米,地广人稀,自然灾害频繁,生活和生产条件十分艰苦,通过全乡群众投票选择,这里一直实行以村为单位的集体经营模式。
走进嘎措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藏式安居房以及学校、卫生所、太阳能光伏电站和小型活动广场。在雪山、湖水映衬下,这些现代化建筑与高耸的电信铁塔交相呼应,蔚为壮观,加上在湖边觅食的藏羚羊,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画卷。
今年73岁的嘎措乡原党支部书记白玛说,嘎措乡之所以未搞家庭承包经营,是服从村民的意愿。1983年西藏掀起了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高潮,嘎措乡的村民们认为本乡搞不搞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果大家投票决定到底怎么搞,最终70%的票数支持继续坚持集体经营方式。
目前,嘎措乡实行的是生产经营按需分工、以岗评分、按质和量标准记分的按劳分配体制。全乡将村里的青壮年男女分成2人至5人一个小组,分别安排在牧场轮牧。在责任期,他们放牧牛羊的好坏、数量的多少都有严格标准,直接影响年底分配时的收入。
为避免吃“大锅饭”,乡里制定了有关集体生产经营的若干条款,仅工分制细则一项就多达240多个条目。另外,上了年纪的妇女们可以选择织布、打酥油挣工分;身体不好的老人有专人照顾,同时也能领到适当的工分补助,孩子们在外就学也有相应的补助。
嘎措乡一村村委会主任普琼说:“我们这里实行集体经济30年了,一切都很好。每年年底我们聚在一起把工分算出来,按此把奶渣、肉、现金等分给每个人。工分多的家庭可以分到现金5万元。”
老有所养,少有所教,青壮年有所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大步前进。这就是嘎措乡的现实色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