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天路”居民的幸福哈达

30.09.2014  18:01

    新华社拉萨9月30日电(记者刘陆)当众多游客沿着青藏公路开车到拉萨,他们肯定想不到现在两三天就能走完的路,唐朝的文成公主从长安进藏走了3年。

    60多年前,11万筑路大军,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为代价,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为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

    穿行青藏公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不仅带来各类物资,还给青藏高原上的居民带来幸福的哈达,从教育、生态环境、医疗等方面造福各族人民。

     教育走“天路

    西藏拉萨当雄县完全小学的操场上,二年级的小学生围坐一圈,中间两个男孩儿正在摔跤,围坐的学生们大声地喊着“加油”。只见一个男孩被按倒在地,大家都咯咯地笑起来。

    位于海拔4200米的完全小学成立于1964年,离青藏公路约两公里,校舍全部由政府出资建立,学费、住宿费全免,现在全校有1276名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藏族学生,剩下不到百分之十的学生还包括了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

    校长洛多介绍,2007年起,青藏兵站部当雄泵站官兵开始资助学校的贫困学生。在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建军节等节日时,泵站和小学还会举办联谊活动。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上,位于西藏北部的安多县中学也得到了附近安多兵站的资助。

    藏族教师格桑旺堆现任安多县中学初三9班的班主任,班上有52个学生,都是藏族。格桑旺堆说,“我希望大部分学生能考上重点高中,比如去拉萨或者成都读高中。希望那些被资助的学生有了经济实力之后也来资助别人。

     青藏线上的环保卫士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保护好三江源头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位于海拔4500米的沱沱河兵站站长杨斌说。

    沱沱河兵站官兵的举动,只是青藏线部队投身驻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据青藏兵站部副政委钱长庆介绍,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官兵一直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为保护驻地生态环境作贡献。在青藏线上执行运输任务时,官兵们都自备垃圾袋,途中休息时,不少官兵还主动清理沿线垃圾。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国家级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以前受到不法盗猎分子的破坏,藏羚羊等野生珍稀动物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携手保护可可西里的生态资源,青藏兵站部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签订了《共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协议书》,还积极配合公安部门打击非法捕杀野生动物行为。

     天路”居民的白衣天使

    解放军第22医院地处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尔木,除了担负约两千公里青藏线上官兵的医药卫生保障工作外(其中七成以上的官兵常年工作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地区),还义务为方圆百里草原上的牧民防病治病,与“死神”抗争。

    格桑今年49岁,每次解放军第22医院到格尔木市长江源村里巡诊,她都能接到电话通知。最近,她被诊断为胆结石,已经找普外科主任秦斌复诊了好几次。虽然汉语说的不流利,还不忘了夸奖“解放军好,为人民服务。

    十年前,为了保护三江源生态发展,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居民搬到了海拔2800米的格尔木市,组建了长江源村。村内街道宽阔整洁,藏式小楼鳞次栉比。

    据护理部主任金霞介绍,高血压、皮肤病、关节病是当地藏族居民的常见病。以前遇到不舒服的时候,村民会一直到忍不住了才去医院。近些年由于医疗知识的普及,村民的保健意识也不断提高,每次巡诊,村民们都早早地排好队,等待着青藏线上的白衣天使。

    金霞介绍,自她1994年来到第22医院工作,20年来医疗仪器和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医院经过10多年的努力实践,在高原脑水肿的诊治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重症死亡率明显下降。金霞坚定地说,“我还要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护理就是我终身奋斗的事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