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舌尖上的藏历新年

28.02.2017  13:43

  2月27日是藏历火鸡新年的大年初一。

  雪域高原的新年年俗丰富、隆重热烈,尤其过年期间的饮食,更给人一种别有韵味的体验。酥脆香甜的“卡赛”、精心熬制的“古突”、醇厚的青稞美酒……浓缩在舌尖的新年美味,折射西藏群众一年辛劳后的喜悦,也蕴含着对来年吉祥如意的祝福。

   “卡赛”飘香:这是年的味道

  “卡赛”是藏历新年必备年货,是用小麦面粉、酥油、盐等原料揉成面团,再擀制、切割、捏制成各种形状后,经油炸而制成的一种面点。

  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每家每户都会炸“卡赛”,拉萨街头巷尾常飘起阵阵“卡赛”香。这种面果子虽然形象千奇百怪,有耳朵状的、长条形的,也有圆形的等等,但吃起来味道都是香甜酥脆。

  “今年家里房子大了,炸了15斤‘卡赛’,孩子们爱吃,也给客人吃。”家住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的德吉告诉记者。

  三有村意指“有住房、有产业、有健康”,是西藏首个易地扶贫搬迁点。新家里有独立的厨房,28岁的主妇德吉对此再满意不过,每天花心思把厨房布置得干净整洁。

  一些商家也抓住商机,在过年时炸“卡赛”出售。拉萨的周记卡赛已经开了几家分店,制作的藏式点心很受汉藏群众欢迎。

   “古突”:藏式年夜饭

  藏语中“古”是“九”的意思,“突”则意指面食。“古突”就是用豆子、青稞等九种食材熬制成的面疙瘩汤。与汉族同胞除夕要吃年夜饭一样,藏族同胞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要合家吃“古突”。

  有趣的是,每碗“古突”里都会有一个大面疙瘩,里面包着不同的“内容”,预示食用者的心地和来年的命运——

  吃出羊毛的人心地善良,吃出辣椒说明其人泼辣,豌豆是圆滑,瓷片是纯洁,麦秆象征吉祥,吃出人参果的有口福……

  精心熬制的“古突”散发着阵阵香气,全家人团团围坐,边吃边亮出不同寓意的代表物,任人品评,“古突”宴会总与阵阵欢笑相伴。

   “切玛”迎宾:祈福丰收

  27日一大早,在拉萨北京中学上高二的加央次仁就手捧“切玛”走出家门,迎接上门拜年的客人。

  进入藏历十二月,藏区家家都要准备竹制或木制绘有吉祥图案的“切玛盒”,左边盛满炒麦粒,右边装上糌粑,还拌上酥油,上面再插上五彩麦穗、酥油花,祈福来年丰收。

  品尝完“切玛”,互敬完青稞酒,各种美食是藏历新年聚会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萝卜炖肉、烤土豆、风干牦牛肉、水果、酸奶拌人参果……

  “我小时候家里种桃树,过年就吃桃干。现在水果蔬菜丰富多了,想吃什么都能买到。”家住拉萨阿坝林卡社区的67岁退休居民强巴玉珍说。

   青稞酒:百家品百味

  有了美食,怎能没有美酒?

  青稞酒是藏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也是节日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习俗,主人敬酒时,客人会先用无名指蘸点酒,在空中弹三下,再一口喝完。

  饮酒时也有“三口一杯”的规矩:一般是先轻啜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饮再添,在第三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藏区很多家庭都自己酿青稞酒。我们村180多户,就有180多种味道,去拜年时,藏族同胞一定会让你尝一尝的。”扎囊县扎其乡德吉新村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卓越说。

  进驻德吉新村以来,这个来自浙江的汉族小伙子和同伴们,走村入户,帮助藏族群众排忧解难、发展生产、共同致富,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在加央次仁家里,除了青稞酒,用来招待客人的还有啤酒、红酒、白酒,以及进口的果汁饮料。如同今天西藏的生活一样,舌尖上的藏历新年,越来越丰富多彩。

(责编: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