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尼玛仓决一家的震后生活
新华社西藏日喀则吉隆5月9日电题:尼玛仓决一家的震后生活
新华社记者 张京品
一大早,45岁的尼玛仓决简单洗漱后,就背着竹篓,离开帐篷,往山下走。眼前,朗塔雪山巍巍横亘,白云浮游在蓝天上,牛群在宽阔的坝子上悠闲吃草。
尼玛仓决是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乃村人,那里距尼泊尔仅约30公里,分为乃东村和乃西村两个自然村,藏语意思是“大山顶上的圣地”。4月25日,尼泊尔地震后,她家的房子全部垮塌,所幸家里人都平安无事。
“地震后,政府发了帐篷、大米、糌粑。昨天刚发了衣服,今天又要发暖瓶和土豆,党和政府对我们太关心了。”尼玛仓决拉着女儿丹增旺姆的手,来到山坡下的空地上。村里的双联户户长加措正在按人名发放物资。
记者看到,现场草地上放着22个暖瓶,还有几麻袋土豆,村民们围成圆圈。加错叫到名字的先领暖瓶,再领土豆。“每天都会有一批物资送到村里来,基本上都是当天发放到村民手里。”加错翻开每天的民情日记本,展示地震后的救灾物资发放情况。
没过多久,尼玛仓决背着土豆,让女儿拎着暖瓶和白菜,沿着山坡回到帐篷的家中,帐篷外还有一个塑料、铁皮、木头搭建的临时厨房。帐篷正中间的长桌上,摆放着祈福五谷丰登的切玛盒,旁边就是电视机等物品,上面悬挂着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画像。
尼玛仓决告诉记者,家里总共有14口人。“家里人多,村里人很照顾我们,分东西的时候,会给我家多发些,家里人也很和睦。”尼玛仓决说。
记者在村里的田地里碰到了多吉旺拉,他正开着拖拉机耙地。“眼看着地震过去十多天了,家里的生活也慢慢恢复正常,趁着这两天天气好,我们赶紧把荞麦种了。”多吉旺拉说,种上荞麦,就等待收获的季节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也不用太操心了。
前来帮忙的尼玛,是多吉旺拉的叔叔,也是一名有着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说:“地震后,党和国家很照顾我们,但我们不想一直靠政府,所以希望赶紧把粮食种上,尽量靠自己的双手恢复生活。”
地震后,尼玛将已经长出绿苗的青稞地让给村里群众搭建帐篷。当大型车辆往村里运送物资因路窄过不去时,他又让车子从地里驶过,压坏了不少新种的土豆。
他说:“党员的称呼不是符号,就是要在大家困难的时候懂得奉献。”
乃村的风光美,周边有雪山环抱,犹如落在凤凰背上的世外桃源。2008年,在县里的帮助下,乃村修通了路,尽管还没有铺油路,但乃村至此开始有汽车进出,游客慢慢增加,村里还诞生了第一家家庭旅馆,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村民们陆续翻盖了新房。
尼玛说:“本来已经确定开家庭旅馆的,没想到地震了。房子重新盖好后,我一定把家庭旅馆开起来。”
临走时,尼玛仓决的女儿达娃曲珍请记者进到她家的帐篷,品尝新制作的酸奶。尽管从未上过学,但这位在拉萨打工多年的女孩,自学的普通话已经非常流利,微信名叫“我会实现我的梦想”。
达娃曲珍爱美,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微信头像就是在乃村的草原坝子上自拍的。她说:“地震后的生活慢慢正常了,过几天我就要回到拉萨继续打工,有机会把家里人带到拉萨去,这就是我现在的梦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