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民政“小窗口”托起民生“大舞台”
“我前些年吃‘低保’,自己没有什么额外收入。2012年,我搬进了湟中县中心福利院,住在这里既宽敞卫生,伙食还好,我和这里的朋友们一起看电视、锻炼身体,生活好得很……”日前,居住在湟中县中心福利院的上五庄镇拉斯木村的村民魏秀花高兴地说。魏秀花双目失明,孤身一人长期靠着民政救助生活。
这仅是湟中县民政小窗口托起民生大舞台的典型一例。近年来,湟中县民政局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切实履行民政工作职责,架起了一座座政府与困难群体之间的“连心桥”。
一张“救急难、托底线、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安全网铺开
“得了这个病,医药费把全家都拖垮了,妻子又有些智障,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救助,我不知道自己怎么挺下去……”家住湟中县鲁沙尔镇朱家庄村的李生珍身患一种罕见的腿部疾病,2015年12月在医院做了截肢手术。提起救助,55岁的李生珍激动万分……
2015年9月,湟中县被定为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湟中县认真落实临时救助制度,着重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和其他特殊原因等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进行救助。
同时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对因罹患重特大疾病的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等进行施救……一张由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编织的“救急难、托底线、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安全网在县城内铺开。
鲁沙尔镇民政助理员杜兰君说,去年给予李生珍临时医疗救助资金3万多元,而且他们家四口人每年还能享受8000多元的低保金。我们还将强化医疗救助与临时救助制度的衔接,对医疗救助后医疗费用负担仍较重的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救助。
去年,湟中县共实施大病医疗救助1.46万人次,报销城乡医疗救助金1655.61万元。
“孝敬百姓,使困难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是我们的本分”
2015年,湟中县民政局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落实帮扶、救助政策,为1.019万户贫困户发放临时救助金3336.8万元,为新考入大学的26名贫困学生发放救助金12万元,帮他们圆了大学梦。
健全救灾应急机制,完善救助体系,保障受灾群众生命安全,湟中民政工作肩负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湟中县14个乡镇297个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干旱、风雹等自然灾害,县上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先后为28.4万受灾群众下拨救灾面(米)1400吨,发放救灾物资350万元。
为了提高灾害预防能力,湟中县还对430名灾害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保证每个村、每个社区都有一名责任心强、素质高的灾害信息员。
民政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为社会“兜底”的工程。为了“兜”好这个“底”,去年湟中县民政局在省、市、县多方面资金支持下,先后投资建设了多项基础设施,其中落实了71个村(社区)办公及综合服务用房,为更好地推进当地民政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建立急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解决并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
生活在多巴镇王家庄村的杨凤明老人,曾是一名来自山东的移民,后来经过户籍改革,却无意间没有了户口。一次,多巴镇民政干部许显春在下乡入户调查时发现了老人没有户籍的问题,主动为其办理里了户口。
得知老人来青海之后,一直一个人生活。县民政局积极同镇上的干部协调,主动与村委会取得联系,把办公现场设到村里,先后帮老人申请了“五保”,还给予了2000元的临时救助金,解决了他的基本生活之忧,使他走出困境。
“县里通过建立急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为群众发放《湟中县惠民政策明白卡》,解决并落实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拉近了我们与群众的距离。”许显春说,仅在2015年,湟中县就把符合条件的125名五保供养对象纳入保障范围。截止2015年底,为1254名五保供养对象发放生活补助金805.98万元,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35.34万元。
翻开湟中民政的“民生账本”,上面显示的是一串串鲜活跃动的民生数字,充盈人心的是一件件体现关怀与温暖的惠民实事。民政小窗口会托起民生大舞台,这里传递的真心为民、真诚便民、真正惠民的民政佳话,受人称赞。
(责编: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