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自愿到西藏修车 一干17年

28.02.2017  13:41

提起清华学子,你会想到什么?西装笔挺、套裙曼妙的社会精英;学术领域的专家大咖;年薪百万、豪车任选......然而,像他们一样的学霸人生,你见过没?图为清华世家出身的高晓松。

  1976年5月,李业壮(左)、赵家国(右),二十几岁的他们从首都北京来到海拔4000多米,生活环境十分艰苦的西藏那曲地区,从事汽车修理和农牧机械的制造工作。如此人生,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难理解。

那曲草原,平均海拔4450米以上,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空气稀薄,常年不长树木。26岁的赵家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了17年。被问到当年为什么要去这么远的地方工作时,赵家国说,“那个年代人的想法只有一个,祖国需要我去,我就去。”图为藏北八塔 摄影:张小平

在首都博物馆的《牦牛走进北京》展览上,赵家国看着来自于西藏的展品,不仅回想起当年。藏北草原的岁月虽然艰苦,但他回忆起来确是那样的神采奕奕。“当年在那曲,我们没有蔬菜和水果吃。文化生活也非常匮乏,整个县城,只有一条街道、一个大礼堂、一个邮电所和一个百货商店”。

赵家国的经历在那个年代并不特殊。据不完全统计,那个年代约有2000左右的工农兵学员、中专生来到西藏工作。这些人,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了西藏。图为在西藏那曲工作的几个工农兵学员当年的合影。

李业壮被分配到了那曲地区农机厂工作。他介绍説分配到该厂的学生主要从事农牧机械的研制开发制造及修理。“我到现在都很自豪的说,我参与冶炼了那曲的第一炉铁水”,李业壮说,自此那曲地区就可以在本地进行铸造加工了。

李业壮在那曲工作了5年。草原上没有什么文娱活动,工农兵学员们就自己创造条件。跳远、跳高、下象棋,李业壮还学会了骑马。李业壮说,对于那个年纪的他们,少有远离家乡的孤独感。

“大学生们聚在一起,自己动手做饭,动手学本领。”李业壮说,2013年,阔别西藏38年,他带着夫人故地重游。想找一找当年工作过的地方。“我多方打听才知道,出于对西藏环境的保护,那曲不再发展工业,我们的厂子也被撤消了”。图为那曲草原赛马会 图片来自新华网

李业壮说,“虽然厂子没了,但看到那曲的发展变化,我还是很激动。现在那曲有农贸市场、电影院、商场、大小饭馆,大街上到处有卖水果和蔬菜的。”

2月26日,是藏历新年的除夕日。《牦牛博物馆》展览邀请藏族同胞、曾在西藏工作过和喜爱藏文化的人士一起欢度藏历新年。图片来自首都博物馆微信

“牦牛展不仅把这些为西藏建设付出汗水的人们聚集起来,还为我们,甚至更广大的参观群体展示了牦牛对西藏历史发展的特殊意义。”李业壮认为,正如展览中所说,牦牛的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代表了西藏精神。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精神,也就是让更多人了解西藏。摄影:周晶

说到西藏精神,人们总是提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清华学霸们却说,我们没有想到苦、也没有想到死,只知道“党要我上,我就上”。从峥嵘岁月到花甲之年,如此质朴平凡的情怀几乎伴随了他们的一生,这大概就是属于父辈们的情怀。(中国西藏网 文/宋家丽)

(责编: 周晶 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