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丝路列车的润滑剂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提出的一项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沿线50多个国家已表示将积极参与。这一构想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旨在一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而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汉语的推广则起着促进作用。
从古至今 通商先得通话
回顾历史,不论是陆路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为汉语在这些地区的传播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禄兴指出,经贸的往来,更多地会带来政治、文化、军事等的交流和融合,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就可以印证这一点。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语言是先行的。据史料记载,从14世纪开始,就不断有外国的汉语研究者进行汉语研究和教学,编纂了许多早期的对外汉语教材和词典,也培养了一批会说汉语、理解中华文化的友好人士,这对推动古代丝绸之路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的轨迹是历史上中国走向世界的路线图,沿线上的东南亚地区,有着庞大的华侨群体和传承较好的华语体系。这些流淌着共同中华血脉的海外侨胞,自然地成为中国与其所在国之间文化传播的纽带。如今,东南亚地区学中文的热潮正盛,由海外华侨华人兴办的华文学校在该地区的汉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华文教育的兴办,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为所在国家培育了汉语人才。
汉语国际传播一直遵循着“请进来”和“走出去”并行的模式,“一带一路”所经过的国家与地区亦不例外。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闻亭结合自己学校的工作发表了对此的见解。她说,在“请进来”方面,在“一带一路”的国家中,通过接收留学生进行语言培训,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的知华、友华、助华人士。现任的哈萨克斯坦外交部长和总理,以及很多国家的驻华大使都曾在北语学习生活过。在“走出去”方面,我国在“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设立了若干所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她透露,北京语言大学目前正应邀为中亚多国编写教材,以填补该地区汉语教材的空白。随着适合当地学生特点的汉语教材的使用和推广,汉语所承载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将进入中亚各国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
语言先行 文化直达人心
以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等为重点的互联互通,是贯穿“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理念。“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地域广阔,其建设所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十分复杂。“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倡的合作共赢的目标,在沿线国家的民众眼中看法不一,仍有误解,一些别有用心者借机散布“中国威胁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唐兴全指出,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基础在于语言的沟通和文化的认同。汉语国际传播有助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深理解,缩小分歧,而相互理解则有助于商业信任的建立。汉语国际传播对于实现这种畅通交流和文化理解有着重要作用。当然,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学会与不同语言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交往。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国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使得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语言的互通会给其他领域的交往带来极大便利,汉语和“一带一路”国家的联系也是如此。“文化教育走在前,更容易被接受。”李禄兴如是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中愈发重要的组成成分。而汉语作为先行者,自然在国际交往和互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政府之间、中国人民和其他国家民众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交流起着积极作用。
打破藩篱 要靠教师教材
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大多有着较为优越的汉语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但困难和挑战仍然存在。“一带一路”既连结南亚、东南亚,又伸向中亚、俄罗斯,甚至中东和东非的一些国家。如此广阔的地域,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社会文化的差异巨大。如何充分利用语言这一工具打破藩篱,在交流中增进彼此理解,以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课题。
李禄兴认为,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双向”型汉语教师、志愿者;汉语教材、文化教材的建设也亟需加强。在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马其顿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适合其专用的教材几乎没有,导致这些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知之甚少。闻亭也指出,“一带一路”上的语言传播,在教师和教材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口。我们需要大量既懂他国语言,又具有专业素质的汉语教师,同时也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土汉语教师。另外,教材从内容到形式仍然存在“不接地气”的现象,如教材内容多为学习、生活场景,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设计比较少。而经济和贸易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点,所以经贸汉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短板应该尽快补上。
随着“一带一路”的展开和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任重而道远。如果把“一带一路”比喻为一辆开往人类美好明天的列车,那么汉语等语言和文化的交往就是列车的润滑剂,它保证着列车顺畅、和谐、高效地运转和前行。
原标题:汉语成丝路列车的润滑剂
(责编: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