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频现,谁来为未成年人撑起“保护伞”?
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摄半裸照片、持刀威胁……这些触目惊心的细节被曝光时,难以想象是发生在本应平静安全的校园内。陕西吴起发生的高二女生对高一女生施暴的事件,近日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使校园安全这个话题再度成为舆论热点,暴力事件为何在校园频频出现?如何阻挡伸向孩子的“黑手”,还给未成年人一片没有阴霾的天空?
专家认为,应通过加强安保措施、推动校园安全立法等手段,尽早搭建起行之有效的校园安全防护体系。
打耳光、爆粗口、伤学妹……阳光校园怎频现暴力?
在陕西吴起的这起学生施暴事件中,多名高二学姐在宿舍内,对多名高一学妹殴打猥亵,甚至持水果刀威胁受害人称,如果将此事告诉老师或家长,就将拍摄的半裸照片外传。
关于此事件,网络热议的施暴原因是学姐收受商人钱财,胁迫学妹“卖处”遭拒绝。该原因是否真实,相关部门尚未给出答复。记者了解到,在校园安全已成社会敏感神经的今天,该事件的发生让不少人感到震惊。
另一个“打耳光”事件也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就在元旦小长假后的第一天,一则视频在网上热传,几名身穿校服的女生,将一名女生围在屋内,轮流对其打耳光,在短短1分08秒的视频里,被打女生遭11次掌掴,丝毫没有反抗。事后调查发现,该事件发生在浙江省江山市第二中学,而原因仅仅是被打女生没有穿校裤。
记者了解到,类似“没有穿校裤”等让人不解的施暴理由并不少见。河南项城一留守儿童因作业未完成,全班2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授意下轮番上前扇耳光;广西武鸣一小学生,因值日时未擦黑板惹老师勃然大怒,被处罚自打嘴巴50次。
受到伤害的学生事后都对学校、老师或同学产生了恐惧,消除心理阴影并非一朝一夕,部分受害学生的性格、行为都发生了变化,难以融入正常交际。
有学生对暴力行为敢怒不敢言,只好默默记载在日记之中。一名网名为“小清新”的网友在论坛上晒出其儿子的日记,里面记录了班主任粗暴地对待学生的事情,并表示儿子以前乖巧、活泼开朗,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一问到语文学习就不由自主地身子发抖,露出害怕的眼神,还多次要求转校。”他认为,儿子言行发生改变与班主任的暴力行为有关。
面对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伤害,不少家长认为即使对教师、施暴学生进行处罚,恶劣影响仍不能消除,“我的儿子在学校被打后,不得不让孩子转学,换一个全新环境避免继续受到影响。”湖北一学生家长陈女士说。
是谁点燃了校园戾气?
校园戾气愈演愈烈,人们不禁要问,是谁放纵了这样的风气蔓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生伤害案频发与法律规则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有关。
一些接受采访的学生和家长表示,虽然学校课堂中都有法律知识的教育,但很多学生并没有树立法律意识,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责任感。例如在学校中常见的一些伤人恶作剧,学校往往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淡化处理,安抚受伤学生的同时忽略了对责任学生的教育,使他们未能意识到事态严重。而实质上,严重的伤害事故当事学生及其监护人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也暴露出教育理念的错位,重视分数而忽视德育,对于一些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则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学生在缺乏尊重的环境中成长,并没有形成生命尊严的意识,因此遇到挫折时,走极端的学生近年来越来越多,动辄采取暴力方式处理同学间细微的矛盾。”熊丙奇表示。
有专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主因之一。分析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大多可以看到当事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比如性格孤僻、自卑、嫉妒心强,长期处在焦虑、紧张情绪中等等。
多年前,教育部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专门设置课程、配备专业师资、开展对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学校并不多,即使是开展心理教育和服务的学校,也存在人手有限、缺乏重视难以普及的问题。”一名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教育专家表示。
外部防护不能少,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待加强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1月8日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校园安全专家研讨会上透露,《校园安全条例》正在起草中,“校园安全需全社会重视,只有社会安全,学校才会安全。”
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为了在学生心中构筑起内在防线,学校在为学生构建一道安全墙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比如身体不让能别人随便触碰、远离陌生人等,危险袭来时学生能够有警觉和防范意识,并且能够懂得紧急情况下如何使自己受到的伤害最小。
致力于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的全国人大代表姜健也认为,虽然现在学校保护的力度在逐步加大,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学生身心安全等存在很多不足。学校应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密切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异常行为和现象,让学生敢于主动伸张正义,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来自浙江的律师胡先生则认为加快推进校园安全立法,配合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形成完善的法规监管体系,才能堵住当前校园安全中潜在的漏洞。
“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在师生之间,也反映出教育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滑坡,学校和社会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培训,同样能给未成年人带来正面效应。”专家表示,应让老师形成正确的意识,从根源上杜绝发生侵害青少年的可能性。
原标题:校园暴力频现,谁来为未成年人撑起“保护伞”?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