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刷爆朋友圈:纪录片《第三极》美得丧心病狂

28.03.2015  19:01

 
第三极》镜头 图片来自《读库》官方微博

   中国西藏网 讯  纪录片《第三极》3月25日在央视国际频道开播后成为微信热门话题。众多文艺青年频发朋友圈表示,该片“画面美得丧心病狂”,“这是一部‘洗眼涤心’之作”,“这绝对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涉藏纪录片”。在首播当日于北京举行的主创见面会上,该片导演、摄影指导等更是曝出N部航拍器都废在拍摄地、摄影师“陪哭”等不为人知的幕后花絮。

  《第三极》是中国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自2015年3月25日—30日每天19时10分,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首播。同时,该片的4K非中文版将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首播,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首部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采购并推送到其全球电视网络的国产纪录片。25日晚,在北京市大望路的一家名叫“杂志客厅”的咖啡馆里,甚至连楼梯上也站满了京城的纪录片发烧友和文青们。《第三极》的导演、摄影指导、总制片人、执行制片人等主创人员在这里与观众进行了一小时的互动交流。

   不是去寻找失去的灵魂 就是想拍个好片子

  被称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导演曾海若说:“我不是去寻找失去的灵魂,就是想拍个好片子。能拍出这么‘美得丧心病狂’的片子,也仅仅是因为我们在青藏高原上。

  当作家桑格格问起他的这段拍摄经历,曾海若竟然回答,“就像从来没有去过一样,做了一场大梦。”不论是把黑颈鹤当孩子养的农妇达娃,还是带着羊转经的旺堆老人……所有的拍摄对象都让他找到了一种久违的熟悉感。

  曾海若表示,在这部通过30多位主人公的故事展现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之美和人们祥和生活的纪录片中,每一个拍摄对象都有着强烈的生存愿望,“这种愿望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身边的人,为了某种传承的力量。


3月25日晚,涉藏纪录片《第三极》主创团队在北京杂志客厅与网友互动交流。 摄影:冯登宁

   历时400多天,摄制组练成“西藏跑男

  从2013年9月29日正式开机以来,4个摄制组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总计拍摄了400多个工作日,每天1/4的时间都奔波在路途上。“《第三极》的主题是讲人与自然之间如何相处共生,因此,在拍摄中,尽管处处皆美景,但我们尽量不去强调那种唯美的画面。”摄影指导、主摄影师孙少光说。

  与很多没去过西藏的人的想象不同,“第三极”之上,不是每一分土地都是“天堂”,更多的时候是行走在荒凉的无人区和崎岖的山路上。摄制组经历过无数次塌方泥石流,遇到无法通车的路段,设备就要靠骡马来驮运。

  孙少光说:“由于海拔太高,很多设备也无法使用,摄影组的N部航拍器都废在这里。只能通过最原始的人工抬挑肩扛完成整个拍摄过程。所有这些画面来得非常不容易,付出的目的,就是为了呈现那完美的几分钟。

   内心所有的柔软,都来自摄影对象

  在该片的第一集中,农妇达娃在保护站工作人员接走黑颈鹤时,一路抹泪。“当时,跟着摄像的一个大胡子摄影师,也跟着一起哭。在拍摄中,打动我们的故事太多了。”曾海若说,“我们内心所有的柔软,也都来自于这些摄影对象。

  前后一年多时间内,“我们共出动了6个小组,花了半年多时间,所有跟文化、环保有关的地方,都做了相关调研。”曾海若说,“对后期的工作做了特别充分的准备。

  高原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曾海若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跟拍赛马会上的父子三人时,他观察到,即便是最亲近的人,相互的交流方式也很朴素。“当然,我们的镜头既记录下了西藏的品质,也记录下了西藏的困惑。我们只能尽量用影像形式记录下西藏变化的进程,用镜头呈现一个真实的藏区,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的秘境。


纪录片《第三极》摄制组工作花絮 图片来自《第三极》官方微博

   延伸阅读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首次直接采购中国产纪录片《第三极

  纪录片《第三极》由五集电视纪录片和一集花絮片组成,每集46分钟。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相比南极、北极,它是唯一有人类丰富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全片重在讲述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全片通过近40个故事,以自然为背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展现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之美和人们的祥和生活。《第三极》是一部力争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打造的纪录片,体现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理念。 【点击查看全文】

(责编: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