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拉孜”:让大数据提升藏区服务型政府能力

26.08.2014  19:16

    新华社拉萨8月26日电(记者安娜)“2013年拉孜中学操场上地下管渗水,可没人清楚地下管网是怎么走的,只好把操场全部挖开……”时隔一年,再提起此事,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日喀则拉孜县县委书记张劲松依然哭笑不得。这件事,让他下定决心打造“智慧拉孜”项目,把“服务型政府”理念落在实处。

    “大数据,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它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利用。”张劲松表示。

    张劲松面前,是拉孜县在建中的“智慧拉孜”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的屏幕,只要输入查询条件,相关的数据和分析就会在屏幕上跃然而出,所有行政区划、街区布局、组织机构、社情民情一目了然。

    记者从拉孜县政府了解到,“智慧拉孜”项目由上海出资700万元援建,主要通过全面采集县域内人员的社会活动和关系数据,形成静态和动态数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基础数据库,再通过管理平台操作,实现政府决策数据化、服务群众个性化、政府工作程序化。目前项目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

    拉孜县地广人稀,45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约5.6万人口,政府社会管理难免存在难以触及的死角。张劲松表示,“智慧拉孜”更加便民。“我们国家有很多好政策,但老百姓有时难以了解哪些政策是适合自己的。我们通过大数据技术,把政策内容中相应的条款分类整理,与合适的百姓信息进行匹配,然后送政策上门,有的放矢,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除了民生管理,基建管理曾经也是困扰拉孜的难题之一。有感于拉孜中学操场地下管道渗水事件,张劲松提出在“智慧拉孜”的项目中,一定要有拉孜县地理信息,特别是地下管网信息。

    “现在的拉孜智慧地图就可以查询县城地下管网的详细资料,只要输入地理位置,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做到。”张劲松说,“目前我们的地下管网结构相对简单,只有给排水管,但是随着发展,以后还会有网络管道、电路管道,保存一份详尽的资料,对以后的建设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智慧拉孜”项目还兼顾了文化管理。西藏作为藏传佛教的发源地,有许多寺庙和珍贵文物,但因寺庙多地域偏远,文物遗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据统计,拉孜县境内共有寺庙30座。目前“智慧拉孜”项目已经对其中的两处完成建模工作,将寺庙及其内部文物的详细信息全部登记入库。到今年9月,将完成全部30座寺庙的建模工作。

    按照张劲松的设想,寺庙中的重点文物都要完成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统一归类入库,设置二维码。“这样更有利于西藏的文化传承。”张劲松说,“为了防止遗失,珍贵的文物也可以馆藏,寺庙中放置仿制品即可,大部分游客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文物的详细背景资料,并不妨碍观光。

    目前“智慧拉孜”项目仍在加紧建设中。日喀则地委书记丹增朗杰在考察“智慧拉孜”项目后强调,“智慧拉孜”建设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下一步将在全地区18个县市推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