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数据显示:西藏大部夜雨减少昼雨增多
近年来,拉萨市民明显感觉到,白天下雨的次数比往年多了,那么,气象方面监测的情况如何呢?昨日,记者从自治区气候中心了解到,1961年至2006年的雨季监测情况显示,西藏大部夜雨率呈现降低趋势。此外,监测显示,截至本月22日,西藏已有18个站点进入雨季。
监测显示 拉萨目前已进入雨季
据介绍,拉萨已在本月10日左右进入雨季,截至22日,全区31个站点中,已有18个进入雨季,其中班戈、安多、南木林、拉萨、墨竹工卡、类乌齐上周进入雨季,比常年同期偏晚。
“以前拉萨白天基本都不会下雨,一般都是晚上下,但这两年明显感觉到白天降雨比较频繁,有点反常。”在拉萨生活了五十多年的洛姓市民告诉记者。昨天下午,记者就西藏夜雨情况采访了自治区气候中心工作人员张核真。
张核真介绍,夜雨是西藏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西藏大部降水基本都出现在夜间。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的影响下,西藏气候也表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一些地区日间降水增多,使得“西藏地区多夜雨”的气候特征受到质疑,因而自治区气候中心对夜雨情况做了数据统计和分析。
自治区气候中心选取西藏观测年限较长、资料较为完整的18个气象站,从1961-2006年的日降水观测资料,以5-10月为湿期,11-4月为干季,规定一日内凡出现在20-08点的降水,无论降水次数或时间长短,均作为一个夜雨日计算,其间降水的累积量为当日的夜雨量,夜雨量与24小时降水量的百分比为夜雨率,而出现在08-20点的降水,作为一个昼雨日计算,其间降水的累积量为当日的昼雨量。
为使研究结果能够具有较好的区域代表性,自治区气候中心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等,将18个站点划分为五个区进行分析,区域代表站分别为藏西北:狮泉河、申扎、班戈、那曲;沿江一线:定日、江孜、日喀则、浪卡子、拉萨、泽当;东北部:索县、嘉黎、昌都、丁青;东南部:波密、林芝;南部边缘:隆子、帕里。
西藏多夜雨 与太阳辐射等因素有关
西藏多夜雨的天气特征和太阳直接辐射有关系,也与大气环流形势有关联。西藏白天日照非常强,强烈的辐射作用使云层储存的水汽蒸发;到了夜晚,云层没有太阳供给的热量,开始冷却,大气的层结稳定度变小,云层内部开始产生对流,对流云的发展促使夜间降水的发生。拉萨处于河谷地带,山谷风的环流帮助夜晚辐合上升的气流得到进一步发展,夜晚的降水就会进一步增加。
另外,高原加热的直接热力环流也能进一步增强夜雨的发生。此外,西藏夜雨还与青藏高原的地形和地表水流等有很大关系,凹凸不平的大山大川,非常容易产生对流天气,地表河流经过太阳的辐射又可以为天空云层输送一些水汽。这种强对流天气在白天太阳的强烈辐射下,不停地准备、酝酿,等到太阳落山之后,云层的发展已非常旺盛,晚上下了雨,云中的很多水汽都凝结为雨降到地面,第二天一早,拉萨又迎来一个晴好的天气。
西藏夜雨,除那曲地区东北部的索县和山南地区东南部的隆子外,其它各地夜雨量占年降水总量的一半以上,雅鲁藏布江流域(即沿江一线)和那曲地区东南部夜雨率更是达到70%以上,尤其是拉萨、日喀则等地夜雨率高达80%以上,是我区乃至全国的夜雨高值中心,几乎全年的降水都以夜雨形式出现。夜雨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有机物质的积累,为粮食高产打下基础。沿江一线多夜雨与该区域地形条件有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绵延流淌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形成了典型的高山河谷地形。
西藏大部 夏半年昼雨率明显增多
监测数据显示,西藏地区近46年来,除南部边缘的冬半年和东北部的年、季夜雨率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外,其它各区域各时段夜雨率均呈减少趋势;特别是东南部的年和夏半年夜雨率减少趋势明显。年夜雨天数和夏半年夜雨天数方面,东北部和藏西北地区呈增多趋势,其它区域呈减少趋势,南部边缘的夏半年减少趋势明显。我区昼雨率除东北部的冬半年呈减少趋势外,其它各区域年、季均呈增多趋势,其中藏西北和东南部的年和夏半年以及沿江一线的夏半年增多趋势明显。
近46年的数据显示,拉萨年、季夜雨率都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夏半年夜雨天数呈减少趋势,年和冬半年呈增多趋势,特别是冬半年增多趋势明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拉萨年、季夜雨天数偏多,并未导致夜雨率偏多,相反却呈减少趋势,这表明拉萨夜间降水强度在减小。
数据显示,西藏大部分地区无论昼、夜雨率大小取决于降水强度,而非雨次多少。沿江一线以及东部地区的冬半年夜雨天数和夜雨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南部边缘以及东南部的年和夏半年昼雨率和昼雨天数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其它区域各时段昼夜雨率的大小更多的依赖于降水强度,而非雨次多少。
原标题:46年数据显示:我区大部夜雨减少昼雨增多
(责编:冯登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