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丹卡垫:古老非遗在“飞针走线”中填满农牧民钱袋子

24.07.2014  21:19

    新华社拉萨7月24日电(记者许万虎、刘坤)卡垫就是小型藏毯,藏族群众坐卧起居“一日不可无此君”。

    西藏日喀则白朗县旺丹乡是“卡垫之乡”,旺丹卡垫已有500多年历史。2013年,旺丹卡垫编织技艺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旺丹地区的卡垫做工精良,花色品种独特,史料记载,旧西藏“噶厦”曾命令在此地实行卡垫纳税制度,形成了当时独特的税种——“卡垫税”。

    如今,当地农牧民告别了昔日“卡垫税”的束缚,旺丹卡垫不仅在世代传承中大放异彩,还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利器。

    走进旺丹乡夏麦村,“飞针走线传非遗”的高手们疏线、捻线、纺线的身影并不鲜见,形状不一、色彩艳丽、纹理丰富的卡垫更是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相传,仙女曾在白朗县“帕拉康”施仙术编织了一条正方形卡垫“章卡咔康玛”,当时“帕拉康”住持将其送给了五世达赖喇嘛。从此,神性的赋予使旺丹卡垫在西藏打出了名气。

    “旺丹卡垫很结实,图案花纹精美、多样,染色也用天然原料。这种技艺有几百年,我们有责任让它延续下去。”夏麦村藏族阿佳(藏语中指大姐)拉潘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卡垫编织能手,平时空闲就想花样、悟点子,她的作品严整有致、落落大方。

    卡垫方便、耐用,在西藏,除了任男女老少或坐或卧,还融入了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涵。夏麦村村民次旦说,有些卡垫上的万字符、酥油灯、佛塔和金银十字图案,都是有着确定神圣喻义的符号图案。

    如今这些宗教意味浓郁的卡垫,不仅在西藏大小寺庙的僧舍、札仓内随处可见,也已落入了寻常百姓人家。

    “旧西藏只能在贵族和寺院中见到的旺丹卡垫,现在越来越受老百姓欢迎,在经堂、客厅、会议室等场所都能见到图案美观、形式各异的旺丹卡垫。”次旦说。

    不仅如此,流传数百年的旺丹卡垫还成为村民们的生活靠山,许多人因此而摘掉了曾经的“贫困帽子”。

    夏麦村地处偏僻、地少人多,全村134户632人中近一半为贫困人口,此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为4000多元。但“旺丹卡垫”却在区内外知名度高,市场潜力大。

    2011年,当地驻村工作队看到了这组矛盾中的机遇,确定了靠卡垫编织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的点子。

    如今,全村134名群众通过系统的卡垫编织和染色技艺培训后,掌握了发家致富的金钥匙。“旺丹卡垫”等氆氇产品产量提高了30%,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

    “真没想到我能在家门口直接就业,这半年我靠编织卡垫等氆氇产品,就有了7000元收入。”村民拉珍高兴的谈起了生活的变化,“既传承好了民族传统文化,还能脱贫,这就叫一举两得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