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辉煌65年:文化中国 力量倍增
65年来,我国的文化创造一步一个脚印,奏响了时代声音,结下了累累硕果,书写了难忘篇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活力激增,创作万紫千红;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文化大军浩浩荡荡,遍及五湖四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体制改革静水深流、成效明显,文化产业繁花似火、胜景迷人,文化事业服务基层、能力提升。文化,不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成为塑造中国软实力的强大力量。
文化创造提升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文学创作深刻反映时代变迁,生动展现历史脚步,一部长篇小说能够拥有千百万读者,一曲颂歌可以引来亿万人齐唱,一首诗篇足以让全国吟咏,一幅画作更因精神的力量传遍大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就是一个时代舞台艺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文艺政策的召唤下,随着文化视野的不断扩大,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创作焕发了新的活力。一个个影视作品情真意切,内涵丰富;一部部文学作品激发了思想,承载了社会的希望;话剧的多姿多彩,使观众从中得到生活的深刻启迪;《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一大批歌曲,唱出了全国的心声;以《丝路花雨》为代表的舞台艺术,显示出姹紫嫣红的文化风貌。
在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我国文化创造紧随时代步伐,逐步注重观赏性和趣味性,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革后,对文化市场和观众反馈的重视,更让各类作品不但形式活泼、手法多样,而且有力激发了创新活力。话剧《立秋》在100个城市演出600场缘自创新后的厚重,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可观票房来自于丰富的感染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动漫、游戏的创造迅速跟进,而网络时代的来临,更让网络文化产品大放异彩。在“文化走出去”的呼唤下,以杂技剧《天鹅湖》为代表的新艺术品种诞生了,并不断走向海外,赢得了票房和声誉。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长篇小说产量最高的国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学的成就。
公共文化迎来春色满园
65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从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到全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显示出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非凡历程。
进入新世纪,大剧院、音乐厅、影剧院、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这些公共文化设施遍布城乡,其中许多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鸟巢等建筑更是举世闻名。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遍及全国,各级文化站、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初步解决了农村贫困地区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在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下,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框架。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作。我国开展了多次大规模文物普查,国务院公布了一批又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纷纷确立。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47处,居世界第二位。
文化产业实现历史巨变
我国年出版图书品种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一。
从出版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讲数量到求质量的历史巨变。伴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出版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市场中拼杀的出版集团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额均超过100亿元的“双百亿”出版集团增至6家。2014年6月,据美国《出版商周刊》等媒体共同发布的“2014全球出版业50强排行榜”显示,中国出版集团和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的排名较去年分别上升8位和9位,分列第十四位和第二十一位。
强起来的中国出版企业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国际市场。2014年,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8500万美元收购美国童书生产商美国出版国际有限公司。此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从早期的实物出口到版权出口再到今天的并购外企,短短10年间走出了一条国际化道路。
文化产业的兴起,也为艺术市场带来繁荣景象。动画片年产量、动漫业总产值都在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电视剧总产量达441部15783集;中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2010年用了12个月,2013年用了6个月;而今年上半年只用了141天,就达到100.24亿元;国产电影票房一再逼近甚至超过进口影片。舞台艺术,仅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9年来就演出3500多场,总票房收入4.6亿元。
体制改革激发文化活力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化体制改革。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为解决积弊,文化体制改革目标明确,蹄疾步稳:改革试点不断推出,大批文化单位转制改企,多项政府职能被下放、精简。国有文化企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民营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大大丰富了文化市场。在各大城市里,民营小剧场话剧纷纷亮相,民营戏剧团在广大农村日益活跃,外来演出由民营演出公司承担的分量越来越重,拍摄了众多“商业大片”的民营影视公司在创业板上市申请获证监会批准。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不等于把“事业”都变成“产业”,政府在精简职能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文化事业上,不但加大了资金投入,而且从“办文化”转向“管理和服务”。
如今,网络发展、信息传播进入“微时代”, 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正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新载体。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新形式,推动我国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迅速前行,成为各地思想文化宣传部门和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任。前不久,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单位推出的“国际微电影大赛”中,一批有思想价值、有艺术含量的作品纷纷涌现,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新艺术形式的前景和希望。
文化既有“魂”又有“体”,文化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强魂健体”。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魂。在党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我国文艺界、新闻界、出版界近期接连发表倡议书,号召广大从业人员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感人肺腑的呼吁,催人奋进的倡议,充分显示出我国文化大军的思想水准、道德力量和文化担当。
原标题:共和国辉煌65年:文化中国 力量倍增
(责编: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