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里的幸福西藏
民生是发展的目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的实惠,让西藏各族群众幸福满满。
荷包比以前更鼓
“以前住土坯房,雨天得在被子上多铺一层塑料才睡得安稳。几年前,政府给建了安居房,如今大家开餐馆、跑运输,生活变化翻天覆地。”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次角林村农民索朗,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这么舒心的日子。
次角林村村民祖祖辈辈在石头山脚下刨地种土豆、青稞,生活贫苦。5年前,拉萨市开始在次角林村建设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其中的表演项目——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一炮走红,长演不衰,彻底改变了次角林村和索朗的生活。
“咱们村现在是远近有名的富裕村,邻村人都调侃我们村是下了‘雨钱’。我想把房子重新改造一下,一楼改成商铺,二楼装修成家庭旅馆。”索朗高兴地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彻底脱贫致富。”
次角林村5年来的巨变,是西藏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2012年以来,西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9%、12.4%。
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进展。2016年,西藏减少贫困人口14.7万人,5个县区申请国家考核评估。在省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西藏的综合评价为“好”。在去年落实生态补偿岗位50万个的基础上,西藏今年又新增20万个生态补偿岗位,人均补助3000元,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地就业。
15年教育全免费
德吉旺杰来自那曲地区比如县的一个偏远小村庄,今年被清华大学录取。虽然家里兄弟姐妹多,经济条件困难,但德吉旺杰在求学路上从未受过阻。“我很幸运,既享受了‘三包’政策,也赶上了15年免费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坚持每年将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重点向农牧民、基层、弱势群体倾斜,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教育被摆在优先发展位置。西藏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着力解决学生“愿上学”“能上学”“上好学”的问题,为农牧民和困难家庭子女圆了上学梦。
目前,西藏已建成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15年免费教育体系。农牧民子女享受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还可以免费上大学。
统计数据显示,西藏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984所,在校学生达69.34万人;小学净入学率99.16%,初中、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96.59%、75.94%;农牧民子女高考录取率达75.4%。
“内地西藏班”是西藏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办32年来,“内地西藏班”已经为西藏培养输送中专以上人才近4万名。
近年来,随着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西藏自身教育水平迅速提升。各族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和“内地西藏班”同等的优质教育。
病了老了不犯愁
前不久,22岁的嘎松布赤前在山南市妇幼保健院生下了健康漂亮的小宝宝。“住院没花一分钱,还领了2480元的补贴。”
这得益于西藏多年来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持续建设。目前,西藏医疗卫生机构达1463个,农牧区医疗制度县、乡覆盖率均达100%,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卫生服务中心、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县乡医疗机构全部配备救护车、流动服务车,每个行政村大多有两名医生,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就地得到治疗。
“咱们医院中、西、藏医门类齐全,老百姓可以任意挑选。”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次旺仁增说,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医院里连胃肠镜都做不了,现在各种设备齐全。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既需自身努力,也需外部助力。2015年8月,中组部、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全面启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由此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已基本实现“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乡”。西藏的人均期望寿命,已从2011年的67.5岁提高到现在的68.2岁。
8月17日,西藏自治区社会保障卡首发暨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开通仪式在林芝举行。这标志着西藏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正式接入全国系统。《西藏自治区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出台,解决了僧尼的养老和看病问题。
2013年,西藏还全面启动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爱心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所有有意愿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供养,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广覆盖、更便捷,具有西藏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正在雪域高原渐渐成型。
(责编: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