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区汉藏双语教学难点:缺少懂双语的理化老师

27.10.2014  18:36


玉树州红旗小学五年级三班的学生正在上藏语文课。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70%的人口是藏族。这里,双语教育是必须的:在学校,孩子们既学习他们的母语——藏语,也学习汉语。学习汉语,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以及跟汉族更好的交流,但这种教学方式是否会对藏语言产生影响却值得长期关注。 

  这是一个周五,上午10点50分,玉树州红旗小学五年级三班的学生正在上藏语文课,全班三十几名学生跟着他们的老师高声诵读课文。在学校里,他们每周有六节藏语文课。 

  这些10岁出头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藏族孩子。他们所就读的学校是一所采用双语教学模式的学校。双语教学是玉树全州推行的教学模式。课时的安排遵循这样的原则:每周,学生上六节汉语文课和六节藏语文课,包括汉族学生也是如此。其他的课程(数学、历史、地理、英语等)都是用汉语授课。 

  总而言之,学生们同时学习两门语言。这是个巨大的挑战?“不,这很简单”,卓玛这样认为。这位藏族小姑娘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汉语。跟这里的大多数学生一样,她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自如地切换。“我在家跟父母说藏语,在学校跟老师和汉族朋友说汉语,有时候和藏族小伙伴也说汉语。” 

  “藏语对学生们来说确实是一门很难的语言,但有些学生们学得很好。”看周德吉老师说道。在她看来,两种语言各有用处,即便她觉得学生们“首先要学好本民族的语言——藏语。”“如果学生们确实想好好学习这门语言,学校的课时或许是不够的。”看周德吉老师认为,“在家里,学生们自己还是要花时间去进一步学习。”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家长提出的要求,学校领导层正在考虑增加一些藏语的选修课。 

  然而,在玉树这样一个绝大多数人口是藏族的地区,学习汉语何以是必不可少的呢?红旗小学校长蔡占山说,“现在,封闭的教学有什么意义?我们这里是高原地区。一旦学会说汉语,就可以进行交流,走得更远……多懂一种语言,多一些机会。” 

  周明邦是玉树州教育局副局长。他完全同意蔡占山校长的观点。“汉语是国语,肯定要推广。我们的学生最终要走出去,必须要学会汉语,这是最起码的。” 

  他强调,汉语是“看外面世界”、找好工作和求学的手段。“尤其在考大学的时候,汉语文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周明邦副局长解释说,“我们的另一个目标是提高藏语的教学水平。”他介绍说,藏语教学发展面临一个困难。“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缺少既懂藏语又懂汉语的理化老师。” 

  中午放学后,孩子们雀跃般地涌向在校门口等候自己的父母。他们之间既有说汉语的,也有说藏语的。大多数孩子告诉记者,他们觉得汉语“比藏语更容易学”。一个小姑娘坦承,“更喜欢汉语和英语,喜欢藏语少一点”,原因仅仅是藏语很难。“不过,没关系,因为我可以在学校和在家里学藏语,有一天我肯定能学好。”小姑娘说道。 

  家长们对于孩子们学习藏语多数是持肯定态度的,在他们看来,汉语是更多机会的代名词。“确实,这样年龄的孩子同时学习两门语言,对他们来说,压力的确很大。”一位藏族孩子的妈妈说道,“但对于他们的发展来说,多懂几门语言是有好处的。” 

  然而,这种将汉语和机会联系起来的想法长远来看会使藏语边缘化吗?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在其他国家,对于其他语言而言,比如法国的布列塔尼语、巴斯克语和科西嘉语,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阿尔萨斯语的情况就是个具有象征性的实例。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门从德语衍伸出来的语言的使用还很广,此后,只是在代际之间传承。根据2012年所做的一份调查,仅仅12%的年龄在18岁到29岁之间的阿尔萨斯地区的人还在说着这门语言,而74%的年龄在60岁以上说着阿尔萨斯语。原因何在?法语占主导地位,缺乏阿尔萨斯语课程,不过,当地居民对作为母语的阿尔萨斯语的排斥也是一个原因。在他们看来,比起法语,说这门语言显得“老套”“土气”“没啥用处”。相同的剧情会在玉树重演吗? 

  “现在在学校里,几乎所有人都说汉语。”前述那位藏族妈妈说道,“作为父母,我们不反对。但在家里,必须说藏语。现在,有自己语言和文字的少数民族很少。因此,我们藏族应当保护好这门语言,继续传承下去。但是看到现在的孩子们,说实话我有点担心这点。” 

  “对于藏语言来说,这种担心是不存在的。”周明邦副局长说道,“因为藏语作为主要课程,学校里一直在上。” 

  然而,还有一些例子值得我们思考。一位名叫卓玛的藏族女士,今年三十几岁,来自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现在在北京定居。在她的故乡,藏族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例要小一点。她告诉记者:“我们和汉族一同生活了几代,因此,尽管现在我们仍保留着我们的宗教信仰和一部分生活方式,但我们的母语就是汉语。” 

  卓玛说,她藏语水平属于中不溜,读起藏文来有难度。不过,她很豁达。“希望有一天,我能够为藏语言和文化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