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权力的“减法”市场活力的“乘法”
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
下放审批权,让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互补发展,是简政放权的有力彰显,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
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活力才能充分迸发。以审批权力较为集中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例,今年以来在价格改革方面,先后放开60多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低价药品、各类电讯资费、烟叶等价格放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所带来的是市场效率的提高、是民生福祉的改善。而这仅仅是开始——
5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6月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印发通知,决定将教材价格及部分服务收费标准下放到省级管理。
一方面,简政放权扎实推进——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连续两次修改,大幅缩小核准范围,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数量减少约76%。一方面,市场活力充分迸发——取消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等限制,新企业出现“井喷式增长”,2014年3月1日至今年5月底,全国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达1.06万户。
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正在尝到甜头。随着简政放权及各项改革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正在掀起。北京中关村提出未来五年目标——创业服务机构超过500家,直接服务创业者的创业导师超过1000人,青年创业公寓超过20家,创业社区超过10个。一个更美好、更广阔的“众创空间”正向我们打开。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1043个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介项目清单,总投资1.97万亿元。项目范围涵盖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
PPP清单是一个缩影。随着更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公布,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将更为明晰。
“放”与“管”如何有理有度?政府与市场怎样各归其位?改革实践告诉我们,绝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在放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监管。今年以来,发改委对高通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依法作出处理,对其处以共计60.88亿元的罚款。这一数额创造了中国反垄断罚款最高纪录,监管之手更加有力。
“目前正在全面修订中央和地方定价目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透露,“我们还要推进清费减负,要把涉企经营收费目录清单、进出口环节涉企经营收费目录清单、涉企行政审批前置收费目录清单拿出来,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管。”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寻租空间,这是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说。改革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一是把行政权力来源法定化;二是行政权力内容标准化,采取编码管理,避免行政职权成为“变形金刚”;三是实现行政权力运行平台化,提高行政效能。
6月1日起,我国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发出《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的同时,还公布了另一份文件——《公布废止药品价格文件的目录》,其中列出了自1996年至2014年关于药价管理的166个文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自6月1日起,这些曾牵引着药价改革、主导药价起落的166份文件将成为历史。
今年以来,新《预算法》、新《环保法》等一批满足群众期待、牵引改革全局的法律法规成为重要引领。
“不仅取消了行政法规规定的含金量很高的审批事项,而且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及时修改相关的法规,或向全国人大提请修改相关法律。”行政法专家马怀德说,从法律层面彻底取消行政审批项目,激发市场活力,真正实现了为企业“松绑”。
下一步,要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要让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都需要增强法治、公平、责任意识,这无疑考验着改革的勇气与智慧。
(责编: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