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支撑型援藏机制”给西藏江孜“造血”

22.08.2014  17:43

    新华社拉萨8月22日电(记者边巴次仁、范世辉)近日,一部展现西藏江孜历史发展的大型原生态实景剧——《江孜印迹》在西藏江孜县上演。雪山、白塔、宗山、青稞、糌粑、哈达……在曼妙的舞蹈和充满民族风情的藏歌中,观众获得了沁人心脾的享受。

    据介绍,这部实景剧是一个特殊的援藏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全部由上海援藏资金投入。150名主要演员和100名群众演员,都是由当地农牧民组成,经专业舞蹈培训登台演出。

    “没事在家闲着的老头老太太,只要晚上牵着牦牛来‘转一圈’,每天就可以有50元到100元的收入。”江孜县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县长加央说。

    实景剧项目负责人介绍,如果每年按旅游旺季演出4个月估算,政府年收入大概在1000万元左右,另外,还会带动整个江孜县城的住宿、餐饮、购物,为江孜从旅游过境地到旅游目的地创造条件。

    “这部实景剧的意义在于它的‘造血功能’,”江孜县县长曲达说,“即便这批援藏干部走了,项目还会靠市场运转下去,持续给当地带来收益,不因援藏干部的更换而受影响。

    是否具有“造血”功能,是上海援藏队取舍援藏项目时的首要评价指标。“增强‘造血功能’就必须大力发展产业项目,培育市场主体,靠公司来运作。”上海援藏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戴晶斌说,“所以我们提出来在援藏项目推进上要变‘行政主导型’为‘市场支撑型’。

    于是,上海援藏干部们立足江孜资源禀赋,提出由“靠天吃饭”向吃“旅游饭”转变,策划了一批文化旅游方面可以实现“造血”的援藏项目。

    大型实景剧《江孜印迹》是他们着力打造的第一个项目,自8月15日开演以来颇受好评;集种植、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为一体的江孜农业示范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将来将变成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的旅游综合体;而藏王宫遗址及紫金湿地将会被打造成以“庄园式主题酒店休闲度假”为主导功能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靠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营的“市场支撑型”运作模式,正在成为上海援藏干部推动江孜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这些项目已初步体现出“造血”功能,获得当地干部群众好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