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援藏12年实施项目165个
援助项目——西藏错那县中学操场。(网络图片)
中国西藏网 讯 今年是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安徽省在中央一系列援藏政策的号召下,12年间实施项目达165个。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措美和浪卡子3个边境高寒县一步步走出贫困,农牧民从援藏工作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民生为重 富民为先
12年来,安徽省共安排援助资金、物质设备折价合计近9亿元,实施项目165个。其中第一批安排援建项目10个、援建资金5200万元;第二批安排援建项目17个,援建资金1亿元;第三批安排项目27个,援建资金1.2亿元;第四批安排项目增加到62个,援建资金2.46亿元;第五批安排项目30个,援建资金3.1亿元。
为改善百姓人居环境,安徽投入资金951万建设勒布小康示范村。该项目对四个民族自治乡共191户实行统一规划和全面建设,改善了农牧民现有居住条件。
为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安徽援藏资金全力扶持民族手工业,重点打造错那县以“卡达藏刀”为龙头、浪卡子县以“藏毯”为基础的民族手工业基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
在安徽省的大力支援下,与2001年相比,2013年浪卡子、错那、措美三县生产总值分别增长452%、853%和507%,财政收入增长1282%、1042%和86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80%、573%和455%。
人才建设 提升造血能力
据了解,安徽省先后共选派5批109名援藏干部和170名专业技术人员赴藏工作。从2013年开始每年选派5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山南开展为期半年的短期援藏工作。第三批援藏干部李跃云深入分析县情,提出以“发展以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工作重点,带领老百姓修路、盖楼,打好产业基础,脱贫致富。援藏干部许华、吴立新等积极争取援藏资金和企业资助,用于错那中心小学网络中心、勒布完小综合楼和宣传文化中心等三个民生工程。错那中心小学综合楼工程建成后,成为当地教育的标志性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义务教育水平。
同时,安徽还先后组织山南地区169?名党政干部赴皖挂职锻炼,300名专业技术人员去皖进修培训,定向培训培养大学生40人、学历教育277人、短期培训1341人次。
立足实际 探索新模式
安徽省立足山南实际,积极探索更加适合山南三县的援藏模式。
从“输血”到“造血”转变:在生态环境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方面,安徽省加大投入企业产业援藏和资金投入力度,从单纯的项目建设向培植财源、增强造血功能转变;从无偿援助向促进广泛经贸合作转变;从单一的干部援助向综合性人才、技术、管理援助转变,把援助工作延伸到农牧区。
“两个倾斜”:援藏资金项目向农牧区倾斜、向基层倾斜。第五批援藏项目共投入资金25680万元,其中涉及基层和农牧区的项目27个,占计划投资的83.26%;涉及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098万元,统筹城乡项目建设资金7258万元,五保户集中供养建设资金1130万元。
严把“五关”:即严把前期工作关、严把招投标关、严把工程质量关、严把资金使用关、严把项目验收关。安徽省从项目实施、资金管理、项目验收与审计等各个环节对援藏项目和资金的规范运作制定了更加明细的规定。
皖藏两地“认亲结对”:力促山南地区旅游局与合肥、芜湖、马鞍山、黄山等市旅游局签署合作协议;山南地区经合局与安徽省经济协作办及合肥、马鞍山工商联签订了双边合作协议;山南质监局与蚌埠市质监局结对共建等。通过合作共建,皖藏双方有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优势互补,实现了合作共赢。
“民生为根基,人才为助力”安徽对口支援西藏总结出的十字方针,不仅让广大农牧民共享国家发展的累累硕果,也将汉藏两个民族的情谊牢牢铭刻在援藏20年的宏伟画卷中。
(责编: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