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博士夫妻的藏“缘”
林周县阿朗乡嘎列村无塔供水系统建成,告别了“大骨节病”的村民们自发献上厚厚的哈达
有人说,从北京到拉萨的距离很远很远,的确,从首都北京到青藏高原要跨越大半个中国才能到达,行程三千余公里。
2005年,当马新明第一次从北京来到西藏时,西藏这片高天厚土令他流连忘返。西藏,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仅来一次绝对不够,当时他对朋友说:“有朝一日,我一定会来西藏工作”。
在朋友看来,这或许只是一句不经意的话,而在马新明的心里却深深地种下了这“西藏情结”。
五年过去了,2010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新明得知北京要选派干部到拉萨开展 援藏 工作,在未征求爱人同意的情况下,他毅然报名,去往心中那片向往已久的土地。
马新明和爱人孙伶伶相识在大学校园,志同道合的他们在援藏问题上也出奇一致,孙伶伶也开始留意援藏的事情,准备和丈夫一起去西藏工作。
孙伶伶在西藏社科院内
“都知道高原高海拔,气候恶劣缺氧,大多数人上高原都有不同的高原反应,有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条件艰苦,还真有些让人担忧。但西藏在太多人的心目中又是那么令人向往,有机会为什么不去看一看,去体验体验呢”。孙伶伶坦然地说。
当时,恰好西藏社会科学院需要一名期刊英文编辑,孙伶伶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英文水平自然不在话下了,这个岗位她有十足的把握,她喜出望外,连忙和爱人一起主动请缨,离开了繁华都市的舒适生活,毅然踏上这漫漫三年的援藏之路。博士夫妻,比翼齐飞,在高原谱写新的生活历程。“我们是援藏工作20年来第一对援藏的夫妻”。 孙伶伶自豪地说。
《援藏岁月》一书中,马新明的《援藏,生命中最华丽的乐章》一文中开篇写道,“人生千姿百态,各有精彩,只要找到有意义的活法,找到内心快乐的存在状态,就不负苍天万物,不负父母养育,不负赤诚丹心。我始终觉得,选择不同的道路,很多时候是偶合使然,而不是刻意设计,但只要有方向有信念,并为此坚守执着,每一步都会铿锵有印”。
“高原和北京相比,无论是气候还是工作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唯有快速融入当地环境,才能实质性地找到工作的落脚点。这座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以它宽阔的胸怀接纳着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虽然这里每天都有与平原不同的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气,但同时高原缺氧也考验着我们。虽然艰苦但这援藏的快乐时光却让我们体验着多样的生活经历,每天与朴实善良的人们朝夕相处,为建设拉萨跨越式发展,忙碌和付出都使我们深深感到一种充实和快乐。睡眠不好,血压偏高,记忆下降,头发日减,与在藏工作几十年的当地干部所付出的贡献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这经历拓展了我生命的宽度与厚度,提高生命的质量,拓展生命的宽度,让我一生尽可能丰富而又多彩。通过有限的生命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为自然的奉献,援藏让我深深地感知在这片雪域高原,真诚与善良、民族团结和人生难得的友情犹如爱护我们眼睛一样的重要。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民生的改善等使我们内心多了一份使命感,也深切体会到维护国家统一的极端重要性,深切感受到国家与个人如此息息相关。这援藏的太多太多难忘经历,无法用语言表达心中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