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第五批非遗名录即将公布

18.12.2016  20:12

鼓励民间非遗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非遗工作的开展,截至2015年,全区非遗四级名录中国家级89项,自治区级323项,市级109项,县级939项。其中,拉萨市非遗名录包括国家级20项,自治区级31项,市级25项,县级76项。在西藏共有的68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50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和95名市级非遗传承人中,拉萨市非遗传承人数分别为12人(2人已去世)、31人、45人。目前,拉萨市文化局非遗办正在准备公布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更有延续性,拉萨市文化局鼓励民间非遗艺术发展文化产业,寻找新的发展渠道。

热振卓舞相传是五世热振上师从芒康迎请诺尔桑时,将热振锅庄“卓”舞进行了舞姿和内容上的修缮,使锅庄在表演形式上归为一体,演变成13段热振曲卓。锅庄在服饰、演技上都赋予了浓郁的康区和本地区色彩。

林周热振卓舞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其艺术风格和韵致,音乐声腔、表演形式、发展过程,都保留了说、唱、跳的原始形态。它清脆的音律、宽宏嘹亮的唱词与气势恢宏的伴唱相得益彰,舞姿丰富多姿,具有很高的技巧。每逢藏历羊年七月十五的“帕邦塘廓节”时演出。

表演时有44人共同参与,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腿部动作幅度较大,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则柔美流畅,展现了女性柔美端庄的特性。林周热振卓舞2007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林周县辖内唯一一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倾其所有支撑家乡非遗传承

然而,随着许多民间老艺人的相继离世,热振卓舞继承青黄不接,面临失传危机,为了传承这项优秀民族文化,让热振卓舞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2015年1月,林周热振曲卓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主要负责文化艺术的传承。

成立之初,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热振卓舞,公司创始人宗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邀请相关专家、查阅相关资料,走村串户寻访民间艺人,整理汇编了《热振卓舞词曲谱》,并在当地招募50名青年男女重新组建了演出团队,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和老艺人的口述,制作、还原了50套“热振曲卓”演出服装、男女配饰及各种道具。还聘请传承人以及3名老艺人进行传授,恢复了“热振曲卓”的表演,并修建了排练场。

“组建并编排完成之后,恰好遇上‘帕邦塘廓节’,我们就组织人员进行了一场大型演出,反响非常强烈。”宗巴说,之后还受邀参加了2016藏历新年晚会。公司自成立以来向人员发放了108万元的工资,惠及当地60户农牧民家庭。

林周热振曲卓传播有限公司的成立虽然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但是为了购置服装、道具,修建排练场等,宗巴不仅花掉了她所有的积蓄,还卖掉了苦心经营的批发店来支撑热振卓舞表演团队。尽管家人都很反对她的做法,但是保护、传承好家乡的非遗项目,是宗巴坚定不移的信念。

为了增加热振卓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宗巴正让所有的演职人员加紧时间排练,在传承和发扬本地传统文化的同时,希望通过走出去,让更多人知道热振卓舞,推广文化产品,增加当地农牧民的收入。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该法明确规定我国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各省(区)要建立健全省(区)、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过文化工作者的努力,西藏已基本形成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记者 韩海兰

(责编: 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