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南有湖水,北有湿地”
“南有湖水,北有湿地,拉萨人民生活在幸福的摇篮里。”
在拉萨听到这句话,记者向当地人一打听,知道了原委。所谓“南有湖水”,说的拉萨河综合整治工程,“河变湖”;而“北有湿地”,则是拉萨西北角的“天然氧吧”拉鲁湿地。
“河变湖”优化生态
拉萨河,藏语称为“吉曲”,意思是“幸福的源泉”,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西南流经拉萨市,至曲水县汇入雅鲁藏布江。
说起以前的拉萨河,拉萨市民就皱眉头:“一到枯水期,水位走低,河床裸露,垃圾成堆,扬尘漫天。”为改变这一境况,优化人居环境,拉萨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提上日程。
8月初,《工人日报》记者来到拉萨河畔,经过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前行百米就看到一座拦河大闸。静静流淌的河水,在这里形成一片宽阔的湖面。拉萨市水利局官员腾宝亭说,这是拉萨市在全力推进的拉萨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即“河变湖”,如今已经完成的是三号闸。
按照工程规划,拉萨将在拉萨河城区段建起6座拦河闸坝,上起献多电站尾水出口,下至铁路大桥上游,全长20公里。“闸址选择在河道较为顺直、泄流条件相对理想的河段。通过闸坝抬高河道水位,形成宽阔湖面,达到水景观和防洪要求。”腾宝亭介绍说,三号闸于2013年3月底开工,2014年10月下闸蓄水,平均水深2.5米,蓄水量约105万立方米。
拉萨的年平均湿度为25%左右,冬季比较干燥,空气湿度仅为10%左右,而夏季能达到50%左右。“‘河变湖’工程能极大改善拉萨水生态环境,增加城市含氧量和湿度。”腾宝亭透露,根据目前监测,至少能提高8%~9%的湿度。
顺着三号闸右岸河堤下行,记者看到有园林工人在栽种花草绿植,这是配套进行的景观绿化工程,这里已被打造成了拉萨市首个滨河公园。再往前走,就看到公园标志性建筑——七彩莲花雕塑,雕塑主体是一朵盛开的莲花。3艘游船进入视野,观光游船码头就在这里。
“目前已有3条来自江苏的游船下水试运营,游船驾驶员也由江苏省帮忙培训,取得了内河船舶船员证书。”江苏援藏干部包维明告诉记者,等到正式运营,无论是拉萨市民还是来藏旅游的游客,都可以游览拉萨河道风光了。
“氧吧”拉鲁湿地
“候鸟特别喜欢这块地方,黑颈鹤、黄鸦、斑头雁都有。有一家子黑颈鹤,最开始是两只,2013年时它们带了一只小黑颈鹤,3只黑颈鹤每年都来。”工作人员米桑口中的“这块地方”,说的就是拉鲁湿地。一条干渠相隔,就是车来人往的城市街道。
拉鲁湿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素有“拉萨之肺”的美称。1999年,西藏自治区政府批准建立拉萨市拉鲁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自此,米桑每天绕着湿地巡查。“我得制止种种破坏行为,比如抓鱼、偷栏杆等。不过,这几年,随着湿地的有效保护,我的工作量少了,巡查成了散步。”
其实,湿地的“有效保护”并不容易。早些年,在没有保护之前,附近的居民有的在湿地上开垦菜田,有的放牧……次仁旺姆在湿地边上住了20多年,对湿地的变化看得一清二楚:“早年这里垃圾很多,很杂乱的,这一带全是菜田,没人管。”
2005年,拉鲁湿地被批准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10多年来,国家已经投入2.7亿元,建设核心区围栏和透视围栏,以及补给水源北干渠、中干渠和南干渠,建设湿地内沉沙地等,实施流沙河治理,减少泥沙对湿地的威胁,使湿地功能迅速恢复,植被占核心区的50%以上。去年,又下大力气搬迁核心区最后的29户住户。
“一开始还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因为老百姓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很舍不得,给他们补偿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他们搬迁以后,湿地面积增加了0.44平方公里。”拉萨市环保局官员贺桂芹说。至此,西藏全区湿地面积达到652.9万公顷,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3%。
“十三五”期间,根据拉鲁湿地总体规划,国家将投资50亿余元用于湿地保护。
“你看现在的湿地有草有水,还有各种野生动物,空气多好啊。”次仁旺姆说,政府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拉萨的“氧吧”。
原标题:【大美新西藏】拉萨:“南有湖水,北有湿地”
(责编:冯登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