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吉彩淬火人究竟什么样?
△精致的银制品。摄影:马静
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制作金属手工艺历史悠久。据《五部遗教》中的《国王遗教》载:“聂赤赞普前期,藏族地区曾有过六代王朝,其中第四代麻松九兄期间,就已出现铁制武器。”到了吐蕃王朝统治西藏地区时期,铸制金、银、铜、铁的手工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现在,当我们走到西藏各地寺院中,依旧能够看到出自西藏手工业者之手的佛像、佛塔以及各种宗教器皿。可以说,西藏手工业者创造和传承了传统手工艺技术。
△图为扎西吉彩工人制作的宗教用品
位于日喀则市的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前身是七世班禅丹白尼玛于1844年创建的金银铜器作坊,家庭式的手工作坊,专门负责扎什伦布寺的金银铜器加工和制作。扎西吉彩村有金银铜器制作的传统,这种手艺只在家庭内部代代传承,他们作为扎什伦布寺的专用作坊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规模一直没有多大的发展,但由于工艺的高超和精美,名气越来越大。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后,扎西吉彩逐渐演变成为日喀则市金银铜器加工厂,但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工艺,产品格外受到青睐。无论是西藏的扎什伦布寺、白居寺、甘丹寺、桑耶寺,还是甘肃的拉卜楞寺、青海的塔尔寺,以及许多大小寺院在修建灵塔和维修寺院时,都请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制作金顶和各种法器,他们的产品遍布各个藏区。
△镶嵌宝石。摄影:马静
扎西吉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主要得益于厂中有一批技术精湛的老艺人。已经退休的79岁的博次仁堪称日喀则金银铜器加工行业的元老,博次仁说:“我的童年可以说是非常枯燥的。”12岁起跟着哥哥学手艺,15岁时出师独立做活。民改前主要为扎什伦布寺做活,1960年以后,成为合作社的手艺人,有固定的工资收入,生活开始好起来。1982年以后学徒人数逐渐增多,博次仁老人精湛的技艺制作的八宝银色木碗在1994年亚洲太平洋第五届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金银器皿不再是上层人士、寺庙的专用物品,现在这些美好精致的手工艺品都进入了西藏普通百姓家中。”扎西吉彩的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一直很好,厂子规模逐渐增大。器物的造型、图案更加自由化,传统的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国家为了促进民族手工业的发展,确保后继有人,西藏自治区工业厅对师傅带徒弟给于专项补助。“以前我们当徒弟那会,都是徒弟要给师傅交学费,而现在在国家的重视以及各种优惠政策下,学徒们学习的环境更好了,他们在学习手工艺的同时还能拿到工资”。博次仁说道。
△图为扎西吉彩工人制作的精美转经筒
据博次仁介绍,现在带徒的方法与过去基本相同,都按照一套固定程序。首先是图案练习,即在师傅画好的图案上,用笔进行描,大概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然后,开始在纸上画,要求能原模原样地画出老师所教的各种图案,这个过程有长有短,因人而异。待差不多掌握后,开始在纸上用钢针扎空,用漏粉法将图案放样到废料上,并用木炭条重描轮廓线,之后就可以开始雕刻,用錾子沿着炭笔的线条打出轮廓,这起初的一个月左右主要是在废料上反复练习各种不同的手法、姿势、动作。之后就可以跟师傅真正做活了,这时需要边雕刻边给师傅看,请师傅指导,如果做不好就要经常返工。如此这样,直到师傅认为行了才可以出师独立揽活。
△图为扎西吉彩厂各式民族手工艺用品展示
谈起退休后的日子,博次仁老人说:“儿子、儿媳十分孝顺,两个孙子活泼可爱,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就是刚退休那会儿在家,心里始终放不下心爱的手艺。”老人闲来无事时常回厂里转转,一方面对厂里年轻人进行些指导,另一方面也为日喀则金银铜器厂加工技术难度较高的手工艺品。
虽然博次仁年事已高,但他眼不花、手不抖,雕刻起来一丝不苟。他认为西藏民族手工业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市场需求不足、无序竞争、成本高、缺乏技术支持、民族手工艺者流动性大等方面的问题。博次仁认为,将来的民族手工业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开发产品市场。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同时能有更多的人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民族手工艺术之花永不凋谢。(中国西藏网 文/周晶)
(责编: 刘莉)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