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北方的牧人

23.08.2017  23:21

   编者按: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藏族人口约为53.6万,占总人口的58.4%。建州近65年,阿坝州各族儿女沐浴党的阳光雨露,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交通通讯日臻完善,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坝州抓住中央实施“十二五” “十三五”规划和“西部大开发” “精准扶贫”等机遇,趁势而上,一曲曲谋发展、奔小康的华彩乐章在川西北大地奏响。中国西藏网将推出系列文章,报道在阿坝大地上的民生发展故事。

  大学毕业后开始做导游,一直穿梭于高原之外的景区,积累了资本,也结识了不少朋友,却毫无归属感和成就感。 身心疲惫的燃秋回到故乡红原,发现自己不是个例,一些没有草场的牧民和返乡待业的大学生,和他一样迷茫……

  “我想在家门口给自己也给他们找一个工作的机会!”燃秋说,于是,“北方牧人”手工纺织作坊就这么诞生了。燃秋的理念是:社会在发展,可人们越来越怀念和尊重传统的东西!

  传统的藏族,在没有棉花与蚕丝的高原,发展出用动物纤维制作生活用品,包括帐篷、藏袍、雨衣、毡帽等,用牦牛毛、羊毛的坚韧与温暖在高原上为他们遮风挡雨、抵御严寒。“北方牧人”就是利用传统手工艺:捻线、编织与制作毛毡的技术,制作出全手工的产品。


作坊目前制作的产品有帽子、围巾、手提包、钱包等


作坊内,工人们在忙碌着。

  燃秋执着于自己的追求,拉着自己刚从甘肃民院毕业的弟弟秋扬益西一头扎入作坊建设中。他俩在老家红原县邛溪镇达格龙村挨家挨户动员本村妇女,看谁有意愿想加入作坊。技术不是问题,这里的村妇女都有手工编织的基础。没人找人,没钱借钱,没销售渠道自己上网找……拥有7个工人的手工作坊建起来了,其中还有两位是村子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40岁的格日措因前几年家中失火,一夜沦落为贫困户,听说燃秋这里招人,她主动上门,正式上班的那一天是2015年7月10日,格日措记得很清楚,“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在这做的活计以前在家也做,活不累,节假日都有。”格日措说。“去年政府分了11头牦牛,每年还给五六袋米,七八袋面,我自己又在这里挣工资。”格日措说着,拿起货柜上一顶牦牛细绒毡帽,告诉记者这就是自己的作品,言语间展示出对民族传统手工艺和对自身娴熟技艺的自信。

  燃秋说,由于是全手工,为了保证质量,作坊产出量有限,不过作坊网络销售平台开始慢慢接单,“有美国、日本的订单,在北京也有两家寄卖店,拉萨有一家店铺也想跟我们合作,正在谈。”


制作牦牛毡


作坊目前制作的产品有帽子、围巾、手提包、钱包等

  传统的牧人,正在重拾祖先们为了克服冰天雪地而创造出的传统手艺;寄托着高原精神的特色手工艺品,正以坚韧不拔的姿态走出青藏高原,以它独有的温暖和惊艳拥抱世界。(中国西藏网 图、文/易文文)

(责编: 王茜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