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光影交织大国底色
张艺谋,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早期执导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电影斩获多个国内外奖项。2002年其执导的影片《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市场商业大片时代。
张艺谋曾任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和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总导演,获得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和央视主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4年,担任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主宣传片总导演。2016年,担任中国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总导演。
央视网消息: “一个民族只有自信了,才会做浪漫、梦幻的东西。”
2016年9月4日,张艺谋在短短40多分钟内,以一场美轮美奂的《西湖印象》征服了30多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当一曲古朴激越又浪漫唯美的《春江花月夜》在西湖静谧的夜色中响起,中国文化带给世界惊鸿一瞥。
张艺谋的创作生涯有很多跨度,电影无疑是他的中心,但每逢“大事”有仪典,张艺谋似乎都是不二人选。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如2016年杭州G20峰会。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时代的思考和文化的关切始终是张艺谋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人类的很多很多文化其实都是共通的,虽然我们语言不通,文字不通,文化背景不通,但实际上就像G20会议一样的,弥合分歧,达到团结和共融,这是最本质的东西。所以文化在这个高级的层面上,都是一样的。”
1990年,张艺谋赴美参加奥斯卡颁奖晚会,80岁的黑泽明获颁终身成就奖。黑泽明在台上说了一句话,引得全场一片笑声。张艺谋听不懂,赶紧问旁边的翻译,翻译告诉他,黑泽明说:“我今天还在学习拍电影。”这句话,像是一句调侃。但张艺谋说:“我感觉这是他的真心话,他没有开玩笑。”
无疑,对这句话,张艺谋感同身受。
今年2月,他的新作《长城》(《THE GREAT WALL》)将以“大片”姿态登陆欧美主流院线。“这样的合作早晚要有人做,正好机会找到我,我愿意为年轻导演探探路。如果这次成功了,我们内地的电影人会有更多机会和海外、尤其是好莱坞的资本和技术对接合作。”
他把这部新作比之为“划时代的实验”,但对他而言更像是一次冒险。既要符合好莱坞大片的“套路”,又要承载中国文化,还要兼顾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观众的口味、适应好莱坞的拍摄与制片流程,与制片团队之间还存在语言障碍。
刘德华12年前曾和张艺谋合作过《十面埋伏》,此次又加盟了《长城》。被问及张艺谋有何变化时,刘德华说:“他多了一份灵活。他是在中国传统制作氛围下成长的,这一次在外国人的制作系统下,一个礼拜拍5天,每天拍10个小时,每天拍13个镜头,每个镜头第一个说了算的不是他。”
《长城》一出,争议四起,褒贬不一。对于这部电影,张艺谋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是“借水行舟”。而“借水行舟”则又有着双重含义,一是中国电影通过与好莱坞合作试水全球市场,二是中国文化借着电影的载体驶向世界。
“借水行舟,就要借全球大片传递中国形象、中国文化。借水行舟最重要的是要载上自己的东西,不能行了船,发现根本没载上自己的东西。”
电影中,张艺谋最看重的依然是对中国文化的表达,那场他坚持保留的“葬礼”的戏份,就是要展现一种中国将士“风潇潇兮易水寒”般的悲壮。电影中还特别设计了脱胎于“五禽戏”的“五军”,以及对“饕餮”象征意义的阐释等。
张艺谋的终极目标更加“野心勃勃”:“全部都是中国投资,中国故事,中国演员,全部讲中国话,就是彻底的一个国产大片,跟《变形金刚》一样大卖,这是我的终极目标。这就彻底地走出去了,谁都不依靠了。”
关于《长城》还有一个段子, 影片筹备初期,好莱坞出品方传奇影业的高层询问,张艺谋是否执导过这样大规模的电影。传奇东方影业CEO罗异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有啊!奥运会啊!奥运会比任何电影都大,筹备了几年,有好几千人。如果导演能掌控奥运会开幕式这么大的活动,拍好《长城》应该没问题。”
2006年4月16日,张艺谋正式接下担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的聘书。在受聘仪式上,张艺谋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大日子。受聘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是文艺工作者一辈子至高无上的荣誉。”
2年零4个月的筹备,近2万名演职人员,147米的巨大画卷、110分钟的原创音乐,全球40亿观众同时观看。开幕式结束后,国外媒体对奥运会开幕式好评如潮。《纽约时报》评价:“如果说这个惊人的开幕式表达了对中华古老文明的至高敬意,试图激发一个古老民族的骄傲,那它同时也对充满疑虑的外国传递了这样的信号:别害怕,我们没有恶意。”《今日美国》说:“这一荣誉属于总导演张艺谋。”《卫报》评论:“张艺谋全力扫清了所有障碍,让这场演出和周围的一切相匹配,并很好地诠释出,中国是在古老文明基础上崛起的一个现代国家这个意图。”
时隔8年,2016年9月4日,张艺谋再次以G20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征服了世界观众。同样是国际级别的盛大会议,同样是对中国文化的展现,张艺谋却以另一种诗情画意的表达,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这和之前是完全不同的。奥运会是中国第一次以这么重要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国家形象,大家的一致看法就是要介绍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历史、文化、今天,甚至是未来。但G20晚会,中央在节目定位上就和以前不同,我们不需要过多介绍,只要做出文化特点,展现出西湖韵味和文化内涵就好了。其实就是习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所以,在节目内容上你都能看出这个国家的变化,这是很不一样的要求。”
执导大型活动,张艺谋反复强调的两个字是“创意”。“全部在创意上,这是特别难的,有时候比电影要复杂。在绝望中的坚持和等待,不一定每次都能拨云见日,但这是必经之路,创作的艰辛和磨难,创作者最有感受。”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张艺谋每一次执导“国家级”文艺演出时的感受。“大型活动真的很难,尤其是现场直播,动不动就三个多小时,现场几十台机器,什么东西都播出去了,而且只有一次。难度很高。你这一次砸了就一辈子没人找你了。”
1979年,张艺谋拍过一张特别的“自拍照”——表妹眼睛里映射出的他——取名《在别人眼里》。这张照片在技术上没有什么特别,张艺谋只是想拍一个在别人眼中看到的自己的影像。
38年过去了,现在的张艺谋在别人眼中是“名导”,是“大师”;而彼时的张艺谋只是一个刚刚从棉纺厂被北京电影学院破格录取的摄影系学生。
梦想尽可以高远,马步要扎稳。
张艺谋的同学不少出身于电影世家,尤其是导演系的陈凯歌和田壮壮,父辈都是著名的电影人,而张艺谋的家庭则没有任何艺术背景。
早在棉纺厂时,张艺谋便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的韧性。他自学摄影,用的是笨得不能再笨的办法——抄书。借来摄影专业的书,一本一本地抄,字迹极其工整。“抄了三年,我似乎懂了一些。”
到了大学,自学导演,张艺谋依然用了自学摄影时的“笨办法”。把人家推荐的专业书籍都借来,用两年时间泡在这些书中苦读。虽然不再整本书地抄,但会认认真真做笔记,重要的地方也会抄下来。
学校组织同学们观摩电影,张艺谋每次都揣着一叠母亲给的医学资料卡片(张艺谋的母亲是一位医生),上面放电影,看到好的构图,他就在黑暗中迅速画下来,还有粗浅的光线、影调,什么都记。一场电影看下来,记下几十张卡片。
据说,张艺谋至今依然每天晚上花费四五个小时看电影做功课,凌晨睡觉,早上起来接着看小说、看剧本、开讨论会。
G20晚会筹备,正好赶上《长城》拍摄,张艺谋早上7点到晚上7点拍《长城》,7点半开始到深夜12点开G20文艺演出创意会,每天连轴转,精力旺盛到让每个同事瞠目。“我觉得他(张艺谋)特别疯狂,跟上他的节奏,要么你就垮,要么你就撑。”与张艺谋一起合作过G20晚会的工作人员感慨。
“我们老喜欢看辉煌绽放,它背后一定有漫长和不为人知的准备,准备过程中你未必知道哪个方向会有光亮。准备是有价值的,也有苦中作乐的美感,你以为在消遣时光,其实你在为未来铺路。”张艺谋在自传中说道。
对于已然名利双收的张艺谋来说,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他的梦想还是一如既往地现实,就是找个好剧本,有个好团队,拍一部真正的佳作,过瘾。( 央视网记者/李璇)
(责编: 陈冰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