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特稿】2016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综述:发展为了人民
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财政支出突破1600亿元……2016年,西藏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增幅在全国靠前,实现“十三五”开门红,向全区各族人民交上一份“高分”答卷。
但相对于这些亮点,“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16元,增长13%”让人更加看重,倍感欣喜。
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收入增速连续9年超过了城镇居民。西藏社科院副研究员何纲分析说,西藏农牧民收入连年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农牧民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另一方面西藏不断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各项指标日渐逼近全国平均水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将70%以上财力投向民生,四年实现翻一番,使全区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农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迈入新阶段,各族群众增收基础不断夯实
2016年底,旁多水利枢纽所有工程已经全部建设完成并按照设计要求投入正常运行。可新增灌溉面积36.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68万亩,年增产粮食约25.5万吨。
依靠土地宽广平整、水利条件良好的优势,林周县利用新增土地探索着搞起了人工种草,不仅实现383万元的利润,更为农牧协调、草畜互补发展思路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旁多水利枢纽运营和拉洛水利枢纽建设是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一个标志。乘着重大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切实加强的东风,自治区政府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和科技推广力度,支农投入比2012年增长53%,实现农牧业增产增效增收。
白朗县现代农业青稞生产基地的万亩良田2016年又是大丰收,这得益于青稞良种的大面积推广。据了解,全区推广“藏青2000”等农作物新品种达177万亩,粮食产量达102.7万吨。
“年底人均现金收入有11353元,算了一下是十年前合作社成立之初的28倍。”那曲地区聂荣县帕玉牧民合作社副理事布迪说,全村不仅早已脱贫,还办起了村级幼儿园、医务室。
雪域大地上,依托合作社创立品牌,发展农牧种养,经营乡村旅游,开发民族手工,搞生产加工、运输流通,建立公司进行多种经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得到有效衔接,“合作社+”被高原牧民探索出“N”多可能。
水利改善良田,科技增加良种,合作社开出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剂良方……放眼高原大地,一块块平整的土地蕴藏着丰收的喜悦,一个个合作社里呈现出喜人景象。
希望不仅在田野,更在于开阔的视野。朝发夕至,整整一天的劳累路途,曾让在西藏生活和来西藏旅游的人们“印象深刻”。而随着铁路的运行、公路交通的提质,各族群众到拉萨“过周末”的双城生活渐渐成为常态和普遍选择。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打基础、利长远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巡视员韩元林认为,对西藏而言,交通制约不破解,发展处处受限。以拉林高等级公路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及建成,对群众生活、脱贫攻坚、旅游开发、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边疆建设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西藏强力推动公路交通建设,拉萨至林芝、日喀则机场至桑珠孜区、贡嘎机场至泽当高等级公路即将建成,拉萨市环城路基本建成,在建和建成的高等级公路739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8.25万公里。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基本形成,群众出行更加便利、商贸流通更加便捷。
特色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各族群众“旅游饭”“生态饭”越吃越香
依靠旅游的短短几年时间,当雄县纳木错村以前的泥土房都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是窗明墙白、充满藏家风情的两层建筑,一幢幢整齐地矗立在路边,商店、茶馆、餐馆一应俱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纳木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这也为紧依纳木错的一个个村落带来发展契机。旅游业的发展给村民们带来的不只是收入大幅度增加,还有生活环境的大改变。
2016年,西藏全面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全年接待游客2315万人次、总收入330亿元,分别增长14.7%和17%,10多万农牧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同时,大力推动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21个农畜产品获国际国内金奖。天然饮用水销量60多万吨、增长41%,“西藏好水”走出高原、走向全国。
西藏正确处理发挥优势与补齐短板的关系,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突出重点、服务群众,抓住产业发展重点,旅游、生物、特色农牧业、天然饮用水等一批资源优势领域正转变为经济优势,在市场上受到国内外青睐。
“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关键要突出西藏特色。”在去年9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直言,“什么是西藏的特色呢?我看就是纯天然、原生态。”
的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已经深刻认识到,最美丽的蓝天、最圣洁的雪山、最干净的空气、最纯净的水源,是西藏最靓丽的名片,已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结合点,成为永续发展的支撑点。
今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冰山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强化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职责,保护好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才能发挥生态资源的最大优势,才能挖掘生态特色的最大潜力,才能体现生态保护的最大价值。
2016年,西藏深入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完成投资84亿元;严格土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严格重大工程项目环境监管,严格实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全面实施“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植树造林83.8万亩;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自治区级生态县达7个、生态乡镇128个、生态村1296个。
“我们美丽西藏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了。”西藏安排生态保护岗位50万个,高原农牧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流域治理、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公益护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特别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实施,我区草原生态、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均发生了可喜变化。据有关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区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来自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大部分牧业县草奖资金占牧户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
民生改善和基本公共服务有了新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切实增强
对于曲水县才纳乡四季吉祥村的村民而言,2016年12月15日,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曲水县5乡1镇17个村的267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和98户仍居住在海拔4500米以上区域的村民,共计1700余人,正式迁入安置点。安置点取名“四季吉祥”,寓意十分美好。
2016年是我区扶贫开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作为全国唯一设立脱贫攻坚指挥部的省区,我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自治区、市(地)、县各级调整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压实责任,强化落实,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脱贫攻坚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推动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援藏扶贫“五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据统计,自治区统筹整合资金85.2亿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76个,易地扶贫搬迁7.7万人。10个县(区)、1008个贫困村具备摘帽条件,13万人精准脱贫。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指出,坚持“一个导向”,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亲民爱民为民的新实践,把各族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民生阳光普照雪域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去年,西藏投入民生领域资金达126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9.8%。去年财政对农牧民直接和间接补贴达每人4486元,惠民利民政策逐年增多。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5万余人,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110万人次;完成农村饮水水源地保护项目1000个,七地市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那曲、阿里供暖工程投入使用,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新建双语幼儿园442所,改扩建基础教育学校234所,农牧民子女高考录取率达75.4%。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达412个。文物保护投入7.7亿元,完成916处文物单位、12万件文物身份证建设。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开工建设,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完工,那曲西部医疗卫生中心在班戈县建成,新建县级藏医院10个。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进步一刻不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件件办在群众心坎上,持续唱响高原好声音。
回顾过去,深感自豪;面向未来,充满自信。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责编: 刘梦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