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寺工作怎么干?把中央的关心温暖传递给僧尼

21.06.2015  16:39


西藏哲蚌寺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庙,也是信众朝圣的圣地。当数万名群众和游客沿盘山公路去往哲蚌寺朝佛时,惊喜地发现,近600年来黑黢黢没有照明的山路,现在已被138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摄影:王淑

   中国西藏网 讯 “驻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很陌生的词语。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在西藏自治区调研时,精准地诠释了“驻寺”工作的意义:要由广大驻寺干部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寺庙,把中央的关心温暖传递给僧尼。

  孙春兰说,广大驻寺干部吃住在寺庙,帮助僧尼学政策、学法律,帮助寺庙办实事、解难事,为依法加强寺庙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驻寺干部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继续做好寺庙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各项公共服务进寺庙等各项工作,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寺庙,把中央的关心温暖传递给僧尼。

  西藏自治区共有1787座寺庙、4.6万名在编僧尼、200多万信教群众。寺庙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寺庙僧尼工作自然成为重要的群众工作、民生工作。

  过去,西藏僧尼没有社会保障,不少寺庙基础设施缺乏或陈旧,不是没水就是没电,路也不好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广大僧尼生活不方便,信众往来也不方便。为了彻底改变这种情况,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定决心,共向全区寺庙派驻了6575名干部,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指导方针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创新寺庙管理服务机制,全面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把广大僧尼当亲人、当朋友,大力完善寺庙僧尼公共服务,把寺庙基础设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驻寺工作刚开始时,一些僧人因为对此不了解,产生了抵触情绪,比如那曲地区巴青县鲁布寺。当地土生土长的藏族干部阿梅主动前往驻寺,耐心地向僧人们解释驻寺工作新举措带给僧人的利益,千言不如实干,寺庙屋顶漏雨,阿梅带着僧人们修补;寺庙前的沟壑阻碍了老年信众前来转经,阿梅买来材料,与僧众一起架桥……僧人们终于理解和接受了驻寺干部,他们说,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是实实在在为僧人着想。

  自2011年以来,西藏已实现寺庙管委会(片区管委会、专职特派员)全覆盖和干部驻寺常态化,划拨了6亿余元专项经费,实现了领袖像、国旗、报纸、文化书屋和广播电影电视在寺庙全覆盖。个别财力比较好的地方还增加了寺庙温室、澡堂、垃圾池、食堂等项目。1735座寺庙通了路,1730座寺庙通了电,1662座寺庙通了水,1736座寺庙实现了通讯覆盖,有效解决了寺庙僧尼最渴望、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较好改善了寺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

  目前,西藏全区寺庙在编僧尼已全部纳入了社保体系,政府每年补贴2600多万元,使在编僧尼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每年免费为僧尼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针对在编僧尼中60岁以上占10%、40到59岁之间占60%的年龄结构和老年僧尼养老难的实际,全区45座百人以上的寺庙还将统一修建养老院,这已纳入西藏“十二五”规划中期调整项目。

  广大僧尼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大昭寺僧人拉巴说:“党和政府的一系列利寺惠僧新举措,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生活上诸多的实际困难,还极大地改善了寺庙的公共服务。特别是我们现在也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我们要衷心感谢党和政府对寺庙僧尼的关怀!”拉萨甘丹寺僧人嘎玛群培说:“有了医保和社保这两大保障,解决了我们生活和就医的困难,我们就可以潜心修学、钻研佛经了。”仓姑寺寺管会副主任次诚桑姆说:“现在可以趁年轻时参加养老保险,到老了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了。尼姑们在了解了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优惠政策之后,都自愿购买养老和医疗保险,积极性都很高,‘两险’在仓姑寺也深受尼姑们的欢迎。

  驻寺干部与广大僧尼成为真正的知心朋友,创新寺庙管理服务机制为广大僧尼带来真正的实惠和便利,使得广大僧尼更加信赖党和政府,更加自觉地爱国爱教、遵规守法,促进了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有利于引导 藏传佛教 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于藏传佛教健康发展、西藏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内容综合自人民日报、求是、中国西藏网、西藏日报)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