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江”往事不要再提 两村实现和谐有序的混牧
百年藏寨,碧草蓝天,牛羊成群,风景如画。
水去浮华,川流于此,记录一段人世间的佳话。
是情的深长,爱的博大,换来今日的“尼江”美丽。
坐落在甘南州卓尼县草山深处的尼巴村和江车村,历经7300多个日夜的争斗,终于在今年初秋,实现了20年来首次成功混牧。
“尼江”问题从“兵戎相见”到“破冰融冰”,再到“春暖花开”……如此巨大的变化,就发生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
穿两村而过奔涌向前的车巴河,流淌着“尼江”干部群众的汗水和泪水,曾经的积怨和现在的宽容;记录着党中央的关怀和眷注,省委省政府的决心和牵挂,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的信心和务实;见证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和风细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润物无声,双联行动的民心效应。
一位尼巴村村民在牧场挤奶。赵 梅 摄
和谐牧场的回归
立秋后的尼巴乡,青稞熟了,油菜待收,处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8月10日,记者从尼巴大沟河溯流而上,来到帕吾娄沟。一顶顶白色的帐篷散落在草原上,一群群牛羊在悠闲地吃草,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这是我20年来第一次来帕吾娄沟坐牧,以前一直在阴面的沟里。”尼巴村4组的旦知草从冬窝子搬迁到了这里,她一边说一边搅动着晾晒的曲拉。
“多少年了,终于可以在一起放牧了。”隔壁帐篷的德格草,边说边揉搓着做皮袄用的小羊皮。
在距离他们800米左右的草地上,是两顶江车村牧民的帐篷。
“今年搬牧没有发生冲突,在这里挺好的!”江车村一组村民拉毛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告诉记者,去年因为草场之争,夏天一直在冬窝子坐牧,冬天牛羊没草吃,死了很多,全家心痛。今年的坐牧办法会保证冬天牛羊有草吃。
“目前,尼江两村夏季搬牧已经全面完成,两村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对立对抗状态,实现了和谐有序的混牧。”甘南州州委常委、秘书长、卓尼县委书记杨武介绍说。
“曾经集民对峙、武装械斗的场景就像噩梦,现在终于过去了,这是多年来我们干部群众都期盼的结果啊!”已在尼巴乡工作21个年头的乡党委副书记、尼巴村包村干部准格加感叹道。
尼巴村和江车村是卓尼县尼巴乡所辖的两个自然村,两村相邻而居,世代以游牧为生,两村因草场纠纷争斗不断。
夏季搬牧对其他地方的牧民来说,是件自然而快乐惬意的事情,但对尼江两村而言,意味着痛苦的经历,些微的摩擦便会产生“火花”,引来对峙,甚至械斗。因此,夏季搬牧历来是“尼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尼江”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今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在前期群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尊重历史,考虑现实,依据两村1995年以前的混牧习惯,权衡各方利益,汇集两村民意,经过多次分析研判,提出了《关于尼江两村夏季坐牧的意见》,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讲解。
搬牧前夕,工作组分组进入帕吾娄沟等混牧区,详细掌握混牧区地形和牧点分布情况,深入牧户家中了解两村群众想法,及时化解消除群众顾虑。
6月下旬,尼巴村和江车村牧民夏季搬牧迁徙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6月27日,江车村牧民陆续从冬季牧场搬迁至帕吾娄沟。
7月11日,尼巴村牧民分七组开始搬牧。
7月24日,已搬至帕吾娄沟的尼巴村和江车村牧民重新分组,随后陆续搬迁至娄扎沟、加巧沟、赛欠沟、赛群沟,从而实现了全面混牧。尼巴村和江车村彻底打破了20年来以尼巴大沟河为界,尼巴居阴,江车居阳的坐牧方式。
“这是20年来第一次混牧,现在大事情解决了,以后不用操心了。”尼巴村村民贡巧东珠在他两年前新修的家里告诉记者,以前搬牧时总会因冲突而引发对峙事件,今年的成功混牧让他感到很欣慰。
牧场安定了,在家的老人们才能心安。
贡巧东珠今年53岁,他有100多只羊,7头犏雌牛,他打11岁起就开始放牧,直到7年前,儿子、儿媳接替他后便在家里和妻子照看两个孙子。
“我学了拼音、数字和藏文字母,老师还教我们唱歌、画画做游戏。”贡巧东珠的大孙女才让塔仲今年7岁,在尼巴乡小学上学前班,她给记者“炫耀”着自己学到的知识。
“现在政策好,孩子们再不用去牧场放牧受苦了,一定要让他们好好上学。”贡巧东珠看着在细雨中嬉戏的姐妹俩说。贡巧东珠只上了小学4年级,儿子桑杰才让也只是小学毕业,他越来越感觉到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的儿子今年参加了乡上的摩托车修理培训,正在考虑再多学一些技能。
走进尼巴村村民贡布苏奴家,篮球场般大的院子里种满了绿油油的豌豆,屋檐下几盆叫不上名字的花儿开得正艳。说到混牧,这个热爱生活的老人非常高兴,“我今年69岁了,能看到混牧很欣慰!”他搂着孙子动情地说:“争斗20年,穷了两个村,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我舅家就在江车村,20年没去过他家了。我们都不希望把仇恨传给子孙们,有亲不能走,有友不能访,这让我们很难受,我们希望后代们能幸福地生活。”
“夏季混牧的顺利推进,无疑是‘尼江’问题从‘破冰融冰’向‘春暖花开’转变的分水岭,更是两村群众由‘背靠背达成共识’向‘面对面握手言和’转变的里程碑。”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俞成辉感叹地说。
在尼江两村混牧区牧民们搭起了帐篷。赵梅 摄
尼江往事
回归静谧的牧场水草丰美,牛肥羊壮。但是,车巴沟并不是一直如此祥和宁静。
车巴沟究竟有怎样的故事?是多大的仇恨让尼江两村的和谐来得如此不易?在车巴沟行走时,这个疑问一直在记者脑际盘旋。
自1958年以来,尼江两村因草场纠纷一直存在争执,但矛盾并没有恶化到刀枪相见的地步。然而,“1995年的一起牛马失窃案,打破了草原的宁静。”在尼巴村69岁的老人贡布苏奴的讲述中,“尼江”问题的面纱轻轻被揭开。
1995年10月9日,尼巴村村民桑杰肖家的10头牛和苏奴加措家的两匹马被盗。根据以往两村的习惯,牛羊丢失后都会去对方那里查找询问,找到后领回即可。
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一次,却引燃了两村20年的争斗与仇视。
当桑杰肖和苏奴加措根据各种情况判断后,有针对性地去江车村两户村民家中询问时,一户村民以把他误当作贼,毁坏了他的名誉而愤怒不已。几天后,这位村民和几位同伴在江车沟口砍伐木材时又与尼巴村人发生了冲突。事态迅速升级,10月18日,两村在江车沟口发生第一次大规模武装械斗,造成江车村3人死亡、8人负伤,尼巴村1人死亡、9人负伤的重大流血事件,被称为“尼江事件”。
事发两年后,经卓尼县公安机关侦破,当时确实误会了江车村那位村民。牛羊失窃案件虽然水落石出,但两村却再也回不到从前……
两村的纠纷不断升级,“尼江”似乎成了一片没有边际的沼泽,偷牛盗马、群体性械斗的不断发生,让两村村民陷入了仇视械斗的恶性循环。
2012年7月29日,几名江车人将一名尼巴人用乱石打死,让两村的形势再次恶化,两村势不两立的情形愈加严重,几句口角,牛羊丢失等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都会成为随时点燃两村武装械斗、造成流血伤亡事件的导火索。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争斗中逝去。从1995年发生武装械斗,到2012年“7·29”案件,两村在相互仇杀中先后有22人死亡,86人受伤。
在一次次演化升级的争斗中,两村开始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坐牧办法:以尼巴大沟河为界,尼巴村在赛欠、赛群沟的阴面坐牧,江车村则在帕吾娄、加巧、娄扎3条沟的阳面坐牧。
持续的草场纠纷、仇杀械斗,使法律在两村群众的心里几乎形同虚设,武装对峙、偷牛盗马、打架斗殴等犯罪行为在部分人眼里甚至习以为常。
因为纷争,尼江两村错失了20年的发展机遇,严重消耗了原本并不富足的财富,成倍拉大了自身与外界的发展差距。
美丽的车巴沟,被仇恨和恐惧的阴霾久久笼罩着。所有人都在想,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省委的决心
在“尼江”问题的处置上,党委政府一直没有缺位。每一次重大事态发生后,当地党委政府总是第一时间介入,积极作为,对纠纷进行调解或裁决,但裁决或得到群众抵制或执行一段时间后便又回归到原点。
1997年底,卓尼县在全车巴地区选定了20名有一定威望、了解车巴沟历史,调解纠纷经验丰富的有识之士成立了民间组织,对两村的纠纷进行调解,然而调解组织的调解意见最终遭到村民拒绝。
2012年5月10日,为期10年的《临时坐牧办法》到期后,新一届卓尼县委县政府在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关决定,也遭到两村的抵制。
2012年“7·29”案件发生后,甘南州组织公安民警先后两次进入尼江两村收缴村民非法持有的各类枪支弹药,并依法逮捕两名犯罪嫌疑人,出动警力千余人次。
每一次政府的出面,都能使局面稳定一个时期,但一旦涉及到草场利益,涉及到历史积怨,一切便又回到原点。
周而复始中,群众和干部都精疲力竭。一段时间里,很多当地干部甚至患有“尼江恐惧症”,开展工作时不敢直面矛盾,能躲则躲。
“尼江”问题引起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必须彻底解决“尼江”问题,还牧民一片清静的草原。省委省政府一直在思考解决“尼江”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也下了解决“尼江”问题的决心。
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初,省委省政府就把“尼江”问题列为必须要啃的“硬骨头”,并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指导开展工作。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更是把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亲自研判部署,跟踪指导落实,为“尼江”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提供了重要遵循,倾注了大量心血。
2013年8月28日,王三运专程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听取了“尼江”工作汇报,提出要集中优势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把彻底解决“尼江”问题作为全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典型抓好抓实。
2014年11月3日,在“尼江”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关键时刻,王三运带领省交通厅、省扶贫办等厅局的主要负责同志来到车巴沟看望慰问尼江两村群众。
当天,车巴沟这片美丽的土地充满了喜庆与祥和。听说省委书记要来,尼江两村群众纷纷走出家门,手捧洁白的哈达早早就在村头街边热情迎候。
20年来,他们第一次走到一起、坐成一团,面对面与省委书记座谈交流。
“多年的纷争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和损失,经济发展慢、生活水平低,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和谐稳定的重要性,我们一定会珍惜当前的好局面,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护好两村的和谐稳定。”尼巴村群众代表说。
“村里交通闭塞,希望能有一条从江车到碌曲的公路”“很多村民住在河边,常年受泥石流威胁,希望能搬迁改造”“自身发展很困难,希望加大双联帮扶”……江车村群众代表说。
两村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向省委书记倾吐心声,表达要共同维护团结稳定局面的同时,诉说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有的村民代表还就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水平提出了建议。
面对村民的心声,王三运认真听取、仔细记录,对大家的想法和建议一一给予回应,并确定了“坚持群众路线大法宝、团结稳定大方向、依法办事大道理、基层组织大堡垒”的工作要求,号召省州县乡各级领导和两村群众为把尼江两村打造成“团结稳定村、文明富裕村、坚强堡垒村、先进模范村”而努力奋斗。王三运还现场办公,具体研究部署两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相关工作,解决群众面临的难题。
随后,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尼江”工作调度会,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再次来到车巴沟进行实地调研,一批惠及民生、保障尼江两村发展的项目相继落地。
2015年6月和8月,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先后两次深入甘南州和“尼江”地区现场办公,研究制定并推动落实了一系列倾斜支持尼江两村发展的举措。
根子还在脱贫
稳定和发展,无疑是推动尼江两村向前发展的两驾马车。让尼江两村走出贫困,让村民把心用在发展上,用在脱贫致富上,才是解决“尼江”问题的根本。
“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把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和影响当地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解决好,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双联对口帮扶机制,加强两村帮扶力量,让有实力的企业对两村进行联系帮扶……”在尼江两村现场办公时,王三运对双联和扶贫工作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感谢政府的关心,我一定努力学习,好好回报社会!”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的才让扎西拿到省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发放的7000元奖学金时激动地说。才让扎西读大专的弟弟也拿到了5000元奖学金。
省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是尼巴村和江车村的双联单位。不久前,省电投招录了尼江两村16名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公司工作,还向两村80名在读大学生发放了54.8万元奖学金。为奠定两村发展基础,省电投与卓尼县教育局签订《“尼江”两村学校基础设施改扩建工程资金补助协议》,为尼江两村学校基础设施改扩建工程三项主要建设内容合计补助200万元;与尼巴乡政府签订《江车村藏戏传承与保护项目资金补助协议》,补助资金20万元……
省电投的帮扶,只是省委在尼江两村开展双联行动的一个缩影。
省委双联办全面贯彻落实“尼江”地区工作调度会精神,高度重视“尼江” 地区的双联工作,积极协调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省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双联办等部门、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制定了全面加强“尼江”地区双联工作的工作方案。
各帮扶单位从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典型宣传、法制宣传教育、双联行动和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提出以深入推进双联行动为载体,以促进发展为中心,以农牧民增收为重点,以培育富民产业、促进劳动就业、发展社会事业为抓手,坚持产业培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转变生产方式和改善生活条件相结合,大力开展帮扶与促进内生动力相结合,在资金、人才、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面推进“尼江”两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发展协调机制,由省扶贫办牵头,组织发改、农业、金融等有关部门的力量,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就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发展以及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技能培训等提出具体的推进措施。”王三运还要求。
甘南州委副书记、州长赵凌云介绍说,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的各项要求,加快“尼江”地区发展步伐,省发改委会同省扶贫办等有关部门专门编制了《甘南中部(车巴河流域)特困片区扶贫发展规划》。《规划》从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产业扶贫开发、基层政权建设、生态环保、省电投双联帮扶、招商引资帮扶等8个方面规划了建设项目,总投资达5.2亿元。目前,项目正在有序实施中。
双联要联心,扶贫先扶智。
尼江两村因纷争而封闭,20年来已错过了太多的发展机遇。他们忽视了自身发展,也忽视了外面的世界。必须把他们带出草原,让他们树立跳出草山谋发展的思路。
2015年3月,草原上还是春寒料峭,雪花飘飞。尼江两村200余名村组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村民,怀着对幸福生活的梦想,分批前往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进行考察培训学习,开始了一场特殊的踏春之行。
尼巴乡党委书记杨世栋说,学员中80%的人基本没有出过远门,大部分学员连火车都是第一次乘坐。
“看到华西村经济发展、稳定团结,村民日子过得这么好,我感触很深,收获很多,我有信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尼巴村村委会主任拉毛才让感慨地说。
此次考察培训是省扶贫办帮扶尼江两村发展的项目之一,目的是进一步转变尼江两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开阔发展眼界,通过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增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如今,从江南已回来数月的村民们还在回忆着此行的点滴,思谋着自身的发展。
群众路线的结晶
2012年11月,“7·29”事件发生后不久,省委将有解决复杂问题、化解群众矛盾经验的省信访局局长俞成辉调任甘南州州委副书记,主抓维稳工作。俞成辉到任后,把解决“尼江”问题作为最重要的工作,迅速投身进去。在省委的正确指导下,通过细致入微的深入调研,俞成辉对“尼江”问题得出了“源头在草山,根子在积怨,关键在方法,核心在发展”的结论,并随之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
“混牧就是把心‘混’到一起了,没有州县乡干部的努力,我们绝对走不到今天!”尼巴村村委会主任拉毛才让说,如今的重大转机离不开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和辛劳付出。
“草原的和谐离不开党的政策,更离不开时刻记挂我们的好‘亲戚’们。”江车村村民次正说。他嘴里的“亲戚”,就是无数次到过他们村子的州县干部。
“我们的事让各级干部们操心受累了,最辛苦的是干部们!”江车村村民道吉华藏感叹说。
村民们用简单的话语表达着两村群众共同的心声,而这正是省委省政府和甘南州践行群众路线,化解积怨解决重大问题的工作结晶。
“尼江”问题久拖不决,拖穷了两村群众,拖垮了两村发展,拖乱了稳定秩序,拖僵了干群关系。“尼江”问题愈演愈烈,让很多人对“尼江”地区产生了偏见,有些干部甚至认为“尼江”问题是“马蜂窝”、是“炸药包”,避之唯恐不及。
俞成辉到任后前往“尼江”调研时,就遇到好多关心他安危的干部们的劝阻,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冒着被误伤的危险迎难而上。
“‘尼江’问题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群众也没有传言中那么‘可恶’,只要我们认识到位、情感到位、方法到位、措施到位,群众还是识大体、顾大局的。”俞成辉说。
这是他在各种劝说阻拦中第一次走进江车村后的感叹。他第一次和群众座谈,一谈便是6个小时。每个村民代表都在滔滔不绝地讲述过去,几乎每个人都在流泪……
也正是在那些沧桑的脸庞上流下的热泪中,俞成辉更加坚定了走进“尼江”的决心。
离别时,村民们送他到村口,眼泪在俞成辉眼里打转……
就这样,两年多的时间里,俞成辉深入尼江两村48趟,对接两村群众260余次,对谈2000多人次……
横亘在两村群众之间的“心灵坚冰”在渐渐融解。
“只要我们进一步理顺群众的‘心气’、理解群众的‘心苦’、化解群众的‘心怨’、合拍群众的‘心声’、满足群众的‘心愿’,我们工作的底气就会更足,工作的抓手就会更牢,工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俞成辉坚信,只要坚持细致入微的群众工作,党和政府的努力就不会白费。
道吉华藏清楚地记得,2013年7月夏季搬牧之际,形势异常严峻,两村武装械斗一触即发。得到消息的俞成辉,带着工作组连夜赶往“尼江”。凌晨4时30分,俞成辉出现在江车村。讲政策,谈问题,对两村群众苦口婆心地劝解,耐心细致地疏导,终于在天亮之前避免了一场可怕的流血冲突。
2014年夏季搬牧时,两村又发生对峙。俞成辉带领工作组再次连夜进入车巴沟。俞成辉直接找到了江车村态度最激烈的贡布扎西,思想工作一直进行到夜里两三点钟。做完工作,俞成辉便留宿在次正老人家。
次日清晨,俞成辉带着贡布扎西直接赶赴两村历来对峙的制高点扎呵高山口,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顶,俞成辉和两村村民们召开了现场会。在这里,他不仅仅使村民们缓解了对峙的情绪,更是让村民们明白了“跳出草山谋发展”的道理。
“7·29”案件中的3名重点嫌疑人既是江车村的村干部,又是调解工作需要依靠的核心人物,更是群众眼中维护村子利益的“英雄”。
面对这样的难题,俞成辉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裁之以法的方式开展工作,在无数次的约谈家属之后,3名嫌疑人投案自首。至此,拉开了“尼江”事件依法治理的序幕……
此类事件举不胜举。从兰州调任“尼江”工作组成员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信访局副局长刘智勇,已在尼巴乡挂职乡党委副书记21个月了,选派到江车村和尼巴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才昂南杰和斗格尔已经驻村9月有余,他们和村干部、村民同吃同住,共谋发展。
而尼巴乡党委副书记、尼巴村包村干部准格加已在尼巴乡工作21年,乡党委书记杨世栋也已守护这片草原近18个年头,乡长拉目才让在这里工作了16个年头……
从青春年少到不惑之年,他们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车巴沟里。他们亲眼目睹了曾有的纠纷,也见证了坚冰初融、矛盾化解的过程,他们共同的心愿便是:希望在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两村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
“‘群众心中有盏灯,明暗全凭掌灯人’。‘混牧’共识的达成、‘搬牧’工作的推进、‘尼江’问题的重大突破离不开各级干部的付出,更离不开“尼江”两村群众的努力。”俞成辉说,“感情是良药,爱心是偏方”,只要带着感情走进群众、付出爱心帮助群众,我们就能从群众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就能防止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短期性。
“尼江”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对甘南州践行群众路线、化解历史积怨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并要求总结经验做法,为其他地方尤其是民族地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借鉴。
辽阔草原,美丽山冈,群群牛羊,描绘出绿色“尼江”的唯美画卷。古朴的藏寨里,鲜花斗艳;希望的田野上,生机盎然……
我们的采访结束了,但是,打造美丽“尼江”的干部们的工作没有结束,他们践行群众路线的工作还在路上……
原标题:尼江美丽--甘南州践行群众路线依托双联行动解决“尼江”问题纪实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