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续写中尼文化交流新篇章——“中国西藏文化·加德满都论坛”综述
700多年前,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在中国主持修建了北京妙应寺白塔、五台山佛塔等著名建筑,见证了中尼文化交流和佛教传播的历史,成为中尼两国友好的文化使者。
流光易逝,薪火相传,匠心不改。
如今,中尼文化友好交流的故事在尼泊尔这个充满色彩的国度再次绽放出绚烂花朵。
2017年6月6日至7日,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12位学者与15位尼泊尔学者齐聚加德满都牦牛雪山宾馆,参加“中国西藏文化·加德满都论坛”,围绕中尼文化交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西藏教育、医疗、脱贫攻坚、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尼泊尔的佛教艺术等主题进行了深入对话和交流,进一步增进了尼泊尔学术界对中国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以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同时,使中国学者深入了解了尼泊尔文化的历史渊源,密切了两国学术界联系,形成了许多学术共识,巩固了中尼友好的社会基础。
中尼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梁俊艳博士在主旨发言中回顾了中尼两国交流的悠久历史,指出早在公元7世纪初,吐蕃就与泥婆罗国(今尼泊尔)有着密切的往来,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双方交往交流从未中断。
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佛教研究所Gautambir Bajracharya博士随后从宗教角度强调了中国僧人在解读蓝毗尼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他讲道,“马可波罗认为,佛教进入中国得益于被称为‘丝绸之路’的这条贸易路线,佛教文化、艺术、建筑技巧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公元7世纪的中国僧人玄奘到佛祖诞生地蓝毗尼朝圣,其游记见闻为解读蓝毗尼历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
尼泊尔蓝毗尼佛教大学Naresh Shakya博士介绍了尼泊尔尼瓦尔人在历史上创造的丰富艺术成就,指出古代尼瓦尔工匠曾有远赴中国西藏、敦煌等地传播艺术的历史,西藏、青海的夏鲁寺、扎塘寺、塔尔寺等寺庙壁画仍然可以看到尼瓦尔艺术的影响,这是中尼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渊源的有力证明。
佛缘:尼泊尔与中国西藏的文化纽带
中尼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佛教文化的交往、传播早已成为促进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
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佛教研究所Suyog Prajapati在发言中说,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对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尼泊尔与吐蕃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密切。
“尼泊尔文字与中国的汉字有着密切联系,尼泊尔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天文和占星实践的研究,加德满都河谷起源的神秘历史也与汉传佛教中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有关”,尼泊尔蓝毗尼经济开发委员会秘书长Ajitman Tamang在发言中介绍说,“从史前文化到当今佛教的活态文化,都反映出尼泊尔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牢固关系”。
中国对西藏文化的保护引尼泊尔学者共鸣
论坛中,中方学者围绕藏医、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藏文《大藏经》对勘等主题所做的发言引起了尼泊尔学者的关注和共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仲格嘉研究员认为,藏医的起源和发展以中国西藏为中心,传播至尼泊尔、印度等跨喜马拉雅地区,以及中亚、蒙古等地。他从政策、医疗、教育、科研、产业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国藏医的发展现状和成就。他的发言引起尼泊尔学者关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佛教研究所的Surendra Kumar Shakya随后介绍了尼泊尔藏医教育情况,并表示仲格嘉研究员的发言让他对中国藏医的情况有了更多了解,希望今后加强与中国藏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研究馆员当增扎西博士介绍了中国政府将西藏4个唐卡画派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过程,以及三位国家级唐卡“非遗”传承人的经历,并与在场学者探讨了政府在保护与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资料馆索南多杰介绍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组织数百名专家学者历时20年,完成了108卷的中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对勘本及124卷《丹珠尔》的对勘出版工作。尼泊尔学者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是中国政府对保护藏族传统文化所作的努力。尼泊尔蓝毗尼佛教大学小乘佛学院住持Dharmagupta在发言中感慨道:“我见过很多版本的大藏经,但是这么完整的藏文大藏经还是第一次见到。单从投入巨资出版大藏经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的伟大。”
中国西藏民生发展成就获赞叹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格桑卓玛副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政府在西藏的精准扶贫方略和成效。随后,该所旦正才旦以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农牧民扶贫为例,详细介绍了精准扶贫模式和实施成效。与会的尼泊尔学者表示,中国西藏的扶贫脱贫成令人惊叹,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陈默副研究员与在座学者分享了西藏义务教育的发展成就,介绍了西藏从1959年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到今天形成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青壮年文盲率由1959年的95%下降到2015年的0.52%,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十五年免费教育的巨大转变。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邱熠华博士介绍了青藏铁路的建设历程,及其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在介绍西藏铁路发展蓝图时提到,中国政府将计划修建日喀则—吉隆铁路。尼方学者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期盼铁路能延伸到尼泊尔。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辉博士介绍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开展的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与会尼方学者对中国政府在防治包虫病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方面取得的成效表示赞叹,一些医疗方面专家还在现场进一步询问了具体防治策略。
特里布文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Milan Ratna Shakya在总结发言时说:“中国学者的发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次论坛为中尼两国学者提供了重要平台,让两国学者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语言固然优美,行动更重要。今后要把交流活动达成的合作共识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发言中,用“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形容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如今,在“一带一路”和南亚开放大通道建设步伐加快,中国西藏与尼泊尔在各领域合作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中国西藏文化·加德满都论坛”无疑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尼两国的专家学者正是“相望于道”的“使者”,正以匠心精神谱写中尼文化交流新的篇章!(中国西藏网 文/吴建颖 罗辉)
(责编: 苏文彦)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