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长“抢”孩子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一眨眼,20多年过去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乌玛塘一小建起了崭新的教学楼、宿舍楼、塑胶操场,配备了更好的老师和教学设备,那些年劝学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老师,我孩子能不能先在学校旁听一下,我担心小孩明年上学跟不上进度。”一位家长领着孩子来到当雄县乌玛塘乡第一中心小学,对老师诚恳地说。
“这样的场景,在我刚来乌玛塘乡任教时,绝对是不敢想象的。”在旁边看到这一幕的校党委书记巴桑扎西颇为感慨,此时他脑海里浮想联翩,22年的劝学生涯似电影般一幕幕闪过。
1995年,巴桑扎西走上了教育岗位,在他的记忆中,当时学校条件极差,几间低矮的土坯房、一辆手扶拖拉机、两匹马便是学校的全部资产。
巴桑扎西说:“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但当时办学条件艰苦,教育资源奇缺,家家户户也都不富裕,家长们普遍不重视教育,也不理解知识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不受教育,只能让贫困村更贫困。”作为一名从偏远乡村走出来的教师,巴桑扎西深谙教育改变贫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但现实条件却让巴桑扎西感到了不小的阻力。于是,工作后不久,他便走上了劝学路。
巴桑扎西说:“与家长‘抢’学生,是最让我难忘的记忆。”
2001年5月,乌玛塘草原开始进入虫草采挖季。大批家长来到学校,要求“放人”,但“放人”会造成教育上的“放任”,为此,当雄县领导不得不出面与家长沟通。最终经过上级批准,学校以调休的方式让孩子们回家挖虫草。
巴桑扎西说,为了提高入学率,县教育局还与银行达成协议,牧民家里如果有学龄儿童没有上学的,不批准从银行取得贷款。为此,一些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学校,但这也只是为了交差了事。
即使送到了学校,由于家长不重视,学生逃学的情况屡屡发生。“有家长甚至还帮助孩子晚上跳墙逃学,自己在墙外接应,老师去劝,还与老师玩起了‘猫鼠游戏’。”巴桑扎西说。
已经执教22年的巴桑扎西,劝回课堂的学生将近30名。在这其中,很多学生读了大学,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改变了家庭贫困的生活境况,央珠就是其中一名。
“如果没有这样有担当的老师多次劝我回到学校,我不会有今天。”提起巴桑扎西老师,现任当雄县团结路便民警务站教导员的央珠,说话间,仍充满了感激。
小时候的央珠,学习成绩较好,但贪玩、想家,曾两次晚上跳墙逃学,还说不想上学了。因不忍心这样的好苗子白白自毁前程,巴桑扎西两次借来自行车,冒着寒风,骑到10多公里外的央珠家找他。
第二次找回央珠时,在回学校的路上,巴桑扎西不停地教育央珠:“你想想你现在家里的生活条件怎么样,你想一直过这样的生活?你的父母还指望你将来能读书成才,脱离贫困,你成绩也不错,为什么不好好上学呢,将来有了知识,就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还能帮助更多的人……”
回忆起老师当时那番话,央珠现在都记忆犹新,他说:“自己的一生,就在那天老师的自行车后座上改变了。”从那以后,央珠刻苦学习,直到考上大学,再未逃过一次课。
教育是从根本上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遏制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就体现在央珠的身上。
一眨眼,20多年过去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乌玛塘一小建起了崭新的教学楼、宿舍楼、塑胶操场,配备了更好的老师和教学设备,那些年劝学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这些年党的教育政策越来越好,特别是2009年以后,随着‘三包’政策标准的日益提高,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没有了,学生们逃学的现象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改变了贫困面貌,这对周围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家长们看到了孩子受教育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思想也都慢慢转变了。如今一些家长甚至想把尚未适龄的孩子送到学校来提前接受教育,与家长‘抢孩子’的历史彻底结束了。”巴桑扎西说。
说话间,到了课间时分,孩子们跑到操场上整齐列队,伴着激昂的国歌,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在远处雪山草原的映衬下,校园中充满了朝气和希望。(记者 刘枫 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