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到农家”实惠多 —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17.12.2014  13:07

    2006年开始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以来,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区提出加快实施水、电、路、气、讯、邮政、广播电视、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解决所有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牧区用电人口全覆盖,有条件的行政建制村和所有农林场、边防站点通公路,建成农村沼气20万户以上,电话入户率达到93%以上,行政建制村通邮率达到90%以上,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从根本上改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核心提示

    随着“八到农家”这一利国利民好政策的实施,我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截至2013年底,我区已解决了63.5万农村居民和10.51万农村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即“十二五”期间的任务超额完成)。通过实施“金太阳工程”,实现尚未通电的1630个行政村全部通电,行政村通电率达到100%,基本解决无电人口、村级公共场所、学校、寺庙、道班的用电问题。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5.8万公里,全区99.7%的乡镇和97.4%的建制村通了公路,50.7%的乡镇通了沥青(水泥)路。全区已有23.6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清洁、方便的沼气,近120万农牧民用上了方便、清洁的能源。通过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在2010年底已实现了全区5261个行政村通电话,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100%。截至2013年底,西藏乡镇通邮率、通光缆率和通宽带率分别达到94.6%、97.5%和100%;全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3.38%、94.51%;3500个行政村进行了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

    村村通路:人人迈着幸福步

    我区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要想富,先修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解决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问题。农村公路建设是农牧区经济发展、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条件。

    2013年,自治区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项目189个,新增258个建制村通公路,新增农村公路里程5288公里。截至2013年底,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5.8万公里,有680个乡镇、5125个建制村通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7%、97.4%。其中,346个乡镇、867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畅通率分别达50.7%、16.5%,受益农牧民达54.5万人。

    农村公路建设有效促进了农牧区资源开发,使广大农牧区蕴藏的土地、矿产、森林、水电以及旅游等资源潜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畅通了农畜产品流通渠道,改善了农牧区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对开拓农牧区市场、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农牧区城镇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公路修到哪里,就把繁荣、文明、幸福带到哪里。如今,村村通路正快速改变着农牧区行路难的状况,交通工具也随之进入机动车时代,老百姓感慨:“路越来越好了,世界越变越小了”。

    【相关链接】 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有关部门介绍说:“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

    乡乡通邮:远在深山连万家

    为切实解决农牧区通信通邮问题,促进农牧民与外界的联系,从2012年开始,全区建设空白乡镇邮政网点565个,全面完成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工作,逐步建立和健全覆盖全区所有乡镇的农村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提高邮政服务水平,逐步缩小与全国普遍服务平均水平的差距。截至2013年,全区74个县、692个乡镇通邮率达94.6%,5464个村通邮率达90%,实现了绝大部分区域村村通邮的目标。

    乡乡通邮工程完成后,一大批乡镇邮政网点投入运营,上千名乡邮员穿梭在广大农牧区,初步满足了农牧民的用邮需求,解决了县城到乡镇邮件、报刊的投递难问题,打开了农牧区物流市场,满足了农牧民物资运输的需求。同时,这些网点中叠加的政府公共服务、“三农”服务、万村千乡工程、移动、电信、保险、生活物资代购代销等多方面的便民服务项目,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在享受到无差异邮政普遍服务的同时,能够一站式体验更多人性化、便捷化的综合服务感受,有效促进了城乡物流、信息、资金的流通,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成为惠及民生、普利大众的一项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