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安居工程见闻:传统现代兼容 安居乐业并举
记者来到西藏昌都芒康县嘎托村村民阿珠家时,天空正飘着小雨。“从前我们住在山脚下,一下雨就发愁,不仅愁屋子漏水还怕滑坡,现在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阿珠一边说着,一边给记者端上热腾腾的酥油茶。
与过去低矮、狭窄的土坯房不同,现在阿珠一家八口住在一栋总面积300多平方米三层藏式小楼里。底层当贮藏间,顶层是晒台,主要用来居住的二层宽敞、明亮,有着电视、音响等电器,靠窗沿墙摆着一圈卡垫床,中间安放着两张藏桌。房间内设置的佛龛和墙上绘制的“吉祥八宝”等图案透露了浓浓的藏式风情。
“盖这房子除了家里的积蓄和贷款,政府安居工程补贴了2万元。”阿珠告诉记者,现在家里养着6头奶牛,附近建筑工程不少,打工机会也多,去年仅乡集体办的砂石厂分红就有6000多元。
阿珠一家居住条件的变化,是西藏成功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的一个缩影。
把国家补助、地方配套、援藏投入、群众自筹和社会捐助资金整合起来,让世代居住阴暗、狭窄、简陋居室的西藏农牧民住上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建筑,这就是安居工程。
自2006年启动至2013年圆满“收官”,这项工程惠及西藏约230万农牧民,全区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20%至30%。 同时,农牧区水、电、路、邮、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加强。
昌都地区行署专员阿布表示,近年来安居工程在规划、实施中始终注意结合百姓实际需要,统筹安排房屋与配套设施建设,引导农牧民群众走上“安居”与“乐业”并举的良性发展道路。
昌都类乌齐县恩达村地处国道214线上,平均海拔3800多米,过去一些村民散居在山坡地带,不通电没有路,生活相当贫穷落后。
安居工程启动后,当地多方筹集资金,把78户自愿参与的农牧民群众纳入规划中来,还专门聘请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培训。随着第一期28幢两层框架结构的恩达新民居基本建成,很多村民从山坡地带搬迁到山坡下的公路两旁,他们中的很多人掌握了水泥砖制作、房屋基础浇筑等建筑施工技能,村里还组建了运输协会。
村民扎西坚培一家去年底住进新房子。“今年藏历新年是我过得最舒服的一年。”想起从前住的木板屋一到冬天就漏风漏雨,这个54岁的藏族汉子很是感慨。
如今,扎西坚培的大儿子泽旺赤来参加了运输协会,跑长途一年能赚近10万元,小儿子扎西集美在村里学完建筑技能后又到四川进修,在建筑工地打工每天收入也不低。
不过,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他们依旧种着青稞、养着牦牛,家里墙壁上悬挂着精美的唐卡。
原标题:传统现代兼容 安居乐业并举——西藏昌都安居工程见闻
(责编:翟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