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奥巴马盛赞中国气候大会作用大 欲加强合作

16.12.2015  16:11

参考消息网12月16日报道 外媒称,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电话交谈,奥巴马在通话中强调中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刚刚结束的巴黎气候大会达成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性协定。

据欧洲新闻社12月14日报道,根据白宫发表的声明,两位领导人在电话交谈中肯定了两国为达成协定而进行的呼吁获得成功,以及中美工作组之间的密切协调。

习近平在电话中表示,中方愿同包括美方在内有关各方保持协调合作,确保《巴黎协定》有效实施。

奥巴马表示,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历史性协定,值得祝贺。这是两国及有关各方加强协调、通力合作的结果。

另据美国之音电台网站12月15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巴黎协定》通过后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对中国在促使协定达成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表示赞赏,并强调了美中两国今后继续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密切合作的重要性。

白宫发表声明说,两位领导人认识到双方在去年和今年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联合声明以及两国谈判代表在巴黎的密切协调对确保协定达成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美国则是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

据日本外交学者网站12月15日报道,在世界庆祝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协定之际,中国媒体称这一协定对中国来说是尤其令人喜悦的胜利,因为中国在谈判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在过去一年中,中国与美法发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向联合国提交了关于减排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承诺到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宣布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媒体报道称,在某些参与方表示怀疑时,中方与美法谈判代表协同配合,确保了协定得到采纳。中国始终坚决捍卫发展中国家持续发展经济的权利,因此最有条件说服77国集团同意签署最后的协定。

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了电话,对中国在巴黎发挥重要作用并确保历史性气候协定的达成表示感谢。

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

 

【延伸阅读】境外媒体:中国助推气候大会达成巴黎协议

参考消息网12月13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东道主法国12日公布了31页的被称为“巴黎协议”的应对气候变化协议“最终案文”,希望得到参加谈判的195个国家的批准,为全球经济远离化石燃料带来转折点。

马拉松谈判出现转折点

据路透社12月12日报道,协议显示,各方将以把全球平均气温与工业革命前相比升高幅度限制在2摄氏度为目标,并努力将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这将明显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

报道称,协议要求各方尽早使温室气体排放达到最高点,但承认发展中国家需要更长的时间。自2020年起,发达国家每年至少联合拨款1000亿美元给发展中国家。此外,在2025年之前,缔约方会议将确定新的资助金额。

另据路透社12月12日报道,法国外长法比尤斯说,经过两周的谈判在巴黎达成的气候协议“最终案文”是雄心勃勃的、平衡的,如果获得通过,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转折点”。

法比尤斯说,协议文本“尽可能达成了平衡”。

另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2月12日报道,经过两周的马拉松谈判,巴黎气候协议“最终案文”12日终于与各国代表见面。

报道称,如果协议获得通过,协议缔约方将在2020年后每五年重新回顾协议内容,以便如有必要进行修改或补充。

据报道,“最终案文”在各项议题上有显著进展,显示各国都有让步。

对于将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说:“这不是一个空泛的原则。这是整个协议的规定及框架。”

报道称,透明度是另一个重要的难题。发达国家希望成立单一制度去衡量、报告及确认各国的付出。这对美国尤为重要,美国希望中国也如美国一样,受到严格监督,不过中国和印度并不欢迎这种条款。

中美元首积极推动合作

据美国之音电台网站12月12日报道,白宫表示,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2月11日应约通电话,就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等问题进行了磋商。两位领导人一致认为,巴黎大会是激励全球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一个重要机会。奥巴马总统和习近平主席做出承诺,两国的谈判代表会在巴黎继续密切合作,努力跟其他国家一道,争取达成一个雄心勃勃的气候协议。

中国外交部援引习近平的话说,中美双方要同各方加强协调、共同努力,确保巴黎大会如期达成协议。

在中美元首这次通话之际,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被迫延迟一天,预计于12日结束。

另据法新社12月11日报道,中国高级代表刘振民表示,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对一项历史性的遏制气候变化的普遍协议将于12日达成有信心。

赴巴黎参加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刘振民11日说:“我们相当有信心,我认为,在共同努力下,我们到12日将有一份巴黎协议。”

报道称,中国和印度都将“区别对待”的概念作为一项关键关切,这一概念指的是富有国家应为全球变暖承担更多责任,因为它们在历史上对该问题负有责任。

中国转变令人难以置信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11日报道,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被描述为“坏人”。在与美国针锋相对的争吵中,中国拒绝签署任何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报道称,但六年后,中国又回来了,并开始走向气候引导者的角色。如果巴黎大会是一场比赛,那么中国就是来参赛的——这次要公平地参赛。中国政府抛开过去重新开始。在2014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说,他将“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媒体称之为“向污染宣战”。

在国际上,中国也正在证明,它并不害怕展示自己的意图。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之前,中国是第一批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的新兴大国之一。那是在6月份,比欧盟和美国晚三个月,但是远早于9月份提交的巴西和南非以及10月份提交的印度。

在文化上,公众意识也得到了提升。PM2.5——即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现在已经进入中国语言。

报道称,这令人难以置信,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对气候变化持有截然不同看法的一个全新国家。

气候大会现场(图片源于网络)

(2015-12-13 08:21:00)

 

【延伸阅读】巴黎气候大会最后阶段 欧美联手推出“雄心联盟”

当地时间11月30日,法国巴黎,出席巴黎气候大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与法国总统奥朗德一同出席晚宴,陪同出席的还有美国国务卿克里等重要政府人员。

视频:关注巴黎气候大会 大会提交气候协议最终草案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巴黎12月10日电(记者 周锐)在巴黎气候大会的最后阶段,小岛国集团再度和欧盟走到一起。但令人惊讶的是,几天后美国也加入其中。这些国家宣布组成“雄心联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

该联盟的立场是推动以“把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1.5度以内”为代表的一系列看起来更有雄心和力度的目标。最早披露这一消息的英国《卫报》专门强调,中国、印度等国目前不在该联盟之中。

新联盟的“突然”登场固然让许多人感到错愕,但一位多次参会的观察人士也直言,这种操作手法其实还是发达国家在气候谈判中的老一套战术:“抢道德制高点的位子”和“扣阻碍谈判的帽子”。

该战术的有效性和联合国气候谈判的机制有关。在“协商一致”的原则下,理论上只要有一个国家还在说不,协议就无法达成。但过去几年,大会动辄拖堂,主席经常选择无视反对者意见强行通过协议,这让谈判机制向“少数服从多数”靠拢。

因此,每当大会进入第二周,技术细节都会成为次要问题。如何让自身立场看起来更具道德正当性、看起来得到了更多国家支持就成为国家和集团间博弈的核心所在。毕竟很少有人愿意承担“阻碍者”的名声。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选择协调立场抱团发声。在此之前,国际气候谈判中最具人气的集团是由百余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G77+中国”。有媒体报道,“雄心集团”的成员目前已经接近90个国家,其中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

作为全球变暖的主要责任方、未兑现气候资金承诺的失信者,欧盟能够拉起“雄心联盟”大旗的关键在于其在谈判中采取了“绑定”战术。

一位国际观察人士表示,作为气候变化最显著的受害者,国土可能沉入水底的小岛国在谈判中最具备“道德正当性”,欧盟的策略就是和他们站在一起分享道德光环。

几天前,欧盟和79个非洲国家、加勒比与太平洋国家结盟。而欧盟网站此前曾披露,将为上述国家提供4.75亿欧元的支持,这被视为把小岛国和一些最不发达国家拉上战车的“对价”。而美国随后的加入,更是让“雄心联盟”跃上谈判舞台的中心。

不同于“最不发达国家”、“基础四国”、“环境完整性集团”等谈判集团,“雄心联盟”从名称上就体现出其“侵略性”:不加入我们就是没有雄心。

但是这个突然出现的联盟也引发一些质疑。从形式上看,既有的谈判集团都会选出代表,以一个声音说话。但目前大会发言列表中并没有出现“雄心联盟”的代表。这些国家更像是正坐在桌前聊天的一个松散群体。

更多的争议则来源于“把温度控制在1.5度”这一从数据上来讲更有雄心的目标。

“1.5度当然比2度有力度,但比口号更重要的是行动”,一位观察人士表示,发达国家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是人类成功把温升控制在2度以内的“梯子”。但现在的情况是,“他们拆了通向二楼的梯子,然后质问说你们为什么没有走上三楼的雄心”。

不过,在应对气候变化形势日趋紧迫的情况下,更高的目标无疑更具备吸引力和道德正当性。小岛国代表昨日在全会发言时就高呼,两度温控目标不负责任和不可接受。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不久前,两度温升目标还是所有谈判的基础。对于气候变化的科学预测也全部都是以温升两度作为前提。就连德国办公室的墙壁上彰显自身雄心的口号也依然是“把温度控制在2度以内”。

对于“雄心联盟”所营造的舆论,印度并不买账。该国媒体报道说,所谓的雄心联盟目前仅有15个缔约方,并非超过90个国家。

中国国家发改委国际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中国和印度没有收到邀请加入这个联盟,不意味着中国阻碍谈判进程,中国一直在积极与东道国、美国和各方协调立场。他强调,空洞的目标未必有利于会议进程。

目前,各方正围绕谈判做最后冲刺,同处于案文括号之中的“1.5度”和“2度”都有可能成为巴黎协议的目标。

一位国际NGO的成员提醒说,控温2度已经艰难,1.5度很可能沦为空头支票。没有踏实做事情的态度,虚伪下去,最后伤害的还是气候脆弱国家。

一位参会者则在微信中讽刺发达国家说,“我无视历史责任、不加强自身减排、也不兑现已有资金承诺,但我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好孩子,因为我更有雄心”。(完)

(2015-12-11 04:15:02)

 

【延伸阅读】巴黎气候大会谈判首周盘点:进度顺利 进展不足

当地时间11月30日,法国巴黎,出席巴黎气候大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与法国总统奥朗德一同出席晚宴,陪同出席的还有美国国务卿克里等重要政府人员。

中新社巴黎12月6日电 (记者 周锐)巴黎气候大会会期过半,6日休会一天。

从进度来看,谈判代表们已“如期”将案文提交给全体会议,为接下来的高级别谈判打下基础。

但相比于凝聚共识的要求,这份案文更多是把各种不同意见简单拼贴在一起,留待部长们抉择。这意味着谈判赶上了进度但却缺乏进展。

法律形式是上周谈判的焦点。在很多代表看来,气候谈判所形成的纸面协议只有在具备法律约束力时,才有可能真正转化为现实中的减排力度。因此他们要求将巴黎谈判桌上的一切决定都写入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之中。

但反对者表示,达成一个政治决定只需要代表团同意即可;而一份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形成,不仅需要各国代表团签署,还需要进一步得到各国国内的确认,这意味着更多的麻烦和变数。

美国此前就开过不好的先例。1998年各国签署《京都议定书》后,美国政府就曾在2011年单方面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令世界哗然。反对者担心,一旦强调法律约束力,又会有国家游离在外。

除了法律约束力,透明度和审评机制也被视为能够确保协议力度的要素之一。过去一周,一些国家提出了激进的方案,要求提高各国减排透明度并评审其自主贡献目标。

但是,国际气候治理体系的机制是国家间的协商一致。这意味着,政治互信和国家自主行动本身就是这个机制的基础。因此反对者对于这态度上不信任、操作上有“侵入性”的评审诉求非常抗拒。

发达国家这种一味在核查、透明度上强调“力度”的做法也让很多发展中国家感到不满。一位发展中国家的谈判代表坦言,“协议最大的力度不是目标写得多高,而是协议能得到执行。如果他们(发达国家)真的想提高力度,就应该赶紧兑现此前承诺的资金和技术”。

如何敦促发达国家能够兑现资金承诺也是上周重要的议题。但资金问题已经是气候谈判桌上的“老难题”。

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发达国家就曾承诺到2020年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一千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但近六年来,资金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推进。

按计划,在绿色气候基金出炉前,发达国家要通过“快速启动”这一名目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但印度代表直言,所谓的快速启动资金“既不快速也还没有启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绿色气候基金更是令人失望。一位新加坡的谈判代表就表示,发达国家把本应该是一匹马的基金设计成了一匹骆驼。

今年早些时候,发达国家倒是拿出了一个报表,表示自己2014年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总量已经达到600亿美元。但发展中国家纷纷表示没有收到,并强调所谓的600亿不过是给一些既有资金贴上“气候”标签的把戏。

在始终不出钱的同时,发达国家倒是不断出新招。前两年他们的办法是,呼吁除了政府提供资金外,私营部门也要加入进来分担资金压力。过去一周,发达国家又提出一个方案,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出钱。这遭到了发展中国家明确的反对。

更坏的消息是,仅有的一点进展看起来也难以为继。有消息显示,美国总统奥巴马控制发电厂碳排放量和提供30亿美元绿色气候基金的承诺可能都无法兑现,这将让下一周的谈判更加困难。(完)

(2015-12-07 00:20:00)

(责编: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