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良好开局 奋进全面小康—西藏经济迈出发展新步伐

31.12.2016  19:44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局,对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今年以来,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区党委八届八次、九次全委会和自治区两会、西藏经济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坚持“六对抓手”,强化“六动举措”,坚守“三条底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经济运行速度快、质量高、结构优、效益好、成果实,总体呈现出又稳又实、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为“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建设引领发展新进程

“十三五”时期,我区将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通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补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的《“十三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十三五”期间,我区共安排建设项目189个,总投资6576亿元。项目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着力健全基础设施体系、有序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打造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牢固夯实社会稳定基础、创新完善优惠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意见》提出,对西藏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予以重点倾斜,加大对西藏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落实中央投资500亿元以上,大力激活社会投资,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以上。实施12项重大公路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山南贡嘎至泽当、日喀则桑珠孜区至和平机场、昌都卡若区至加卡段高等级公路,加快拉林高等级公路建设,建成拉萨环城公路,开展拉萨至那曲高等级公路前期工作。

“建成一大批对全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将为我区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注入新的巨大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自治区发改委主任普布次仁说。

基础设施建设在西藏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区基础设施迈入互联互通新阶段。墨脱公路全线通车,结束了全国唯一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贡嘎、米林、邦达机场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国内外航线增至63条,通航城市40个,立体化交通体系互联互通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藏中电网结束拉闸限电的历史,旁多水利枢纽建成使用,拉洛水利枢纽、恰央水库、澎波和江北灌区建设进展顺利。行政村移动信号全覆盖,通宽带率达80%。昌都旧城改造、那曲“三项工程”基本完成,拉萨城市供暖工程建成,惠及千家万户。

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人民致富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西藏特色产业发展大跨步之年。今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指出要狠抓特色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人民致富、迈出西藏经济发展新步伐。

西藏经济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系列特色优势产业迅速成长壮大。近年来,西藏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扶持产业升级改造,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一大批特色商品崭露头角,有效助推了特色加工业的发展和农牧民群众增收。

精益求精,加快旅游产业大发展。我区突出“特色、高端、精品”,实施旅游转型升级工程,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基本实现3A级以上景区通油路;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和无障碍旅游区,走质量效益型集约化发展道路。

创新突破,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助力西藏经济发展。西藏好水,天下共享。说起西藏的水,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源。随着西藏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西藏好水也逐渐在内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如今,西藏天然饮用水获证生产企业(含矿泉水)33家,建成生产线近40条,设计产能突破300万吨。西藏好水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带动当地群众就业的同时也为西藏经济发展写下了辉煌一笔。

民生保障更实 发展成果共享

“现在我们村子里已经出了十几个大学生了。”这是日喀则市定日县岗嘎小学教师桑珠对近年来当地教育发展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如今,岗嘎小学所在村庄居民全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电视、电话也成了村民家中再普通不过的用品。而这一切,只不过是我区为民办实事中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自治区财政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财政政策和财政支出集中向民生、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倾斜,坚持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加强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推进民生财政建设。

悠悠万事,民生最大,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中央精神与西藏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落实十项维稳措施,创新深化“663”工作思路,是推动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生动实践。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系每个人的发展和未来。今年,我区落实学前至高中阶段农牧民子女教育“三包”政策及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助学金16.55亿元,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原标准年生均3000元基础上提高240元,达到年生均3240元。落实补助资金3.04亿元,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同时,落实资金2928万元,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40元提高到150元。落实资金1.39亿元,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落实资金2.23亿元,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590元提高至640元。

非公经济欣欣向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西藏连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正是非公经济的壮大和崛起。

“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2011年召开的全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商联工作暨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大会,明确了西藏发展非公经济的工作思路。随后出台的《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加大政策、资金、人才、基础、环境、信誉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酌情给予信贷倾斜;设立非公有制创业种子资金,鼓励创业者积极开拓市场……

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简政放权、削减审批、降低门槛的政策落地,我区市场主体迅速增加。中广核太阳能开发公司、新希望集团、科创控股有限公司等国内数百家企业纷纷“抢滩登陆”西藏,千亿大单纷纷投向雪域高原。

在西藏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依然是重点,也是亮点。放宽准入、平等对待、扩张总量、提升规模、消除所有制偏见、打破“玻璃门”“弹簧门”等隐性障碍……各项利好政策激励着非公经济快马加鞭走向春天。

2015年以来,自治区出台了简化注册登记手续、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试点“三证合一”、“先照后证”等制度。下放登记权限,除上市股份公司和外商投资公司外,其他企业可就近到辖区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清除了影响市场主体创业兴业的“绊脚石”,充分激发了大众创业热情和市场创新活力。

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6.79万户,经济总量已占全区各类市场主体的96.95%,注册资本超过3900亿元。2015年提供就业岗位86.17万个,比2010年增加52.67万个,同时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50%,成为解决城镇、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可以说,西藏正逐步成为企业逐财生利的“价值洼地”。

新常态,新征程。万里雪域高原,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责编: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