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援藏20年:托起澜沧江畔的“藏东明珠”
昌都县如意乡村民麦郎群措准备出售自家地里的香葱。(资料图)
中国西藏网讯 2014年3月25日,天津援藏单体工程最大项目——总投资约8000多万元的生格村北大桥启动施工。生格村北大桥将横跨澜沧江上游,计划于2015年9月正式通车。
这不过是20年来天津在昌都地区援建的众多桥梁中的一个。
修桥修路,“查余补漏”
20年来,天津注重“查余补漏”,重点将援藏资金投放在解决偏远乡村交通难、行路难以及打通乡村主干道与自然村“最后1公里”的问题上。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的30余座乡村桥梁以及长达百余公里的村级道路,一并打破了“乡不通村、村不通户”的窘境。
昌都县“天津大桥”为9个村的5000多名农牧民解决了出行难问题,并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增收;江达县的“天津彩虹桥”则结束了徒步几公里过河的历史;丁青县城集中供暖工程,在西藏自治区率先实现了县城供暖基本全覆盖。
技术培训,开展合作
30名农牧民在下加卡蔬菜基地接受蔬菜种植技术培训。(资料图)
早在第五批天津援藏干部来到昌都县时,为增加农牧民收入,他们以昌都县的区位优势为基础,从调整农牧业种植结构入手,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专门邀请了天津专家对菜农进行培训。
到第七批天津援藏干部到昌都县时,高原蔬菜大棚早已蓬勃发展。台湾红美番茄、鲜食黄瓜品种“精品绿帅”、特种小白樱桃萝卜、鼎誉娃娃菜等各类蔬菜在这里都可以被找到。虽然品种丰富,但依然缺乏优良品种。了解到这一缺陷,援藏干部与相关单位联系,从天津引进30多个优良品种,同时还为当地村民送去蔬菜种植书籍和70余册光盘。
天津以“改善区域经济投资环境,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稳步提升农牧业发展水平”为目标。20年来,通过在3个县16个村实施“三个一百”(解决100个技术难点、引进示范100个蔬菜新品种、培训100名农牧民)工程,推广100多个适合当地种植和消费的新品种,把农牧民收入提高到4000元以上。援建的昌都城关镇蔬菜种植园中,引进的29类蔬菜新品种,基本满足了当地蔬菜的自给自足。另外,天津出资帮助藏药项目的研究开发,开展津昌药材的产销合作,实现年人均增收4000元。在江达县实施建设“一乡一厂”的糌粑加工厂,为村民解决了挂在“心坎上”的糌粑加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