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援藏20年接力:以民生惠民为先

24.08.2014  20:45


天津援建的江达县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网络图片)

   中国西藏网 讯 19年前,李彭耕告别妻子儿女,飞向高原,正式成为一名援藏干部。直到今天,他依然记得离开家的日子——1995年4月26日。那日凌晨4点,家人就起来收拾行李。上车时,望着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李彭耕心里涌出一股惆怅,他对今后要独自撑起一个家的妻子说:“多辛苦你了,拜托了。”多年以后,曾经3年援藏的时光却成为李彭耕心底永远的牵挂。“人是走了,但心却一直留在那里。

  1994年7月20日至23日,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正式提出“对口援藏”政策。对此,天津市委决定派第一批干部参加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地区工作。

  李彭耕就是天津市首批援藏干部7人中的一个。

   第一堂课:走村入户

  多年以后,李彭耕仍清楚地记得,到达昌都的第四天,他们就开始了走村入户视察民情的日子。第一次去江达县嘎通镇、卡贡乡和同普镇……“高原”片段仍历历在目。藏式建筑、藏族服饰以及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都给初来乍到的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走村串乡几乎是每个天津市援藏干部来西藏后的“第一堂课”。在一次次的走访中,他们逐步了解民情民意,为今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年来,天津援藏工作以“科学援藏、务实援藏”为理念,形成以干部援藏、资金援藏、产业援藏、智力援藏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格局。

   援藏接力:民生优先

  20年来,天津共选派7批345名援藏干部,其中党政干部165名,技术干部180名。和李彭耕一样,广大援藏干部一批批飞抵西藏昌都。

  在此基础上,天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围绕解决农牧区现实问题,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项目,让昌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直接受益。在援藏资金安排上,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天津市90%的援藏资金向基层倾斜,主要用于重点改善农牧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加强市政道路改造、农牧民安居房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就这样,一个个改善民生的援藏项目逐渐落地:

  江达岗托农副产品及手工艺交易中心可解决当地近百名农牧民群众就业;昌都县达修村道路改造、村民广场和“农家乐”旅游设施项目,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丁青县协雄乡廊通村整体搬迁项目,成为昌都地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配套设施最齐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延伸阅读:

   天津援藏20年:托起澜沧江畔的“藏东明珠

  2014年3月25日,天津援藏单体工程最大项目——总投资约8000多万元的生格村北大桥启动施工。生格村北大桥将横跨澜沧江上游,计划于2015年9月正式通车。这不过是20年来天津在昌都地区援建的众多桥梁中的一个。 【点击查看】

(责编:胡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