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以“三加一”模式深化驻村工作成效明显

14.12.2015  17:34

 

自西藏自治区和陕西省咸阳市开展干部驻村工作以来,西藏民族大学贯彻落实区党委、政府和咸阳市委、政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夯实基础、凝聚人心的工作目标,通过“3+1”模式开展驻村工作,以“定制度,立规矩,上下协同聚合力”“抓长效,聚人心,多方发力稳根基”“用优势,出新招,精准帮扶求实效”三项措施联动发力,夯实驻地稳定发展改革基础,以“搭平台,树旗帜,拓展综合效用”为牵引,充分利用驻村工作平台锤炼干部教师队伍,综合拓展驻村工作效用,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定制度,立规矩,上下协同聚合力。 学校党委坚持将驻村工作作为学校大事要事和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同学校整体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明确纪律要求,为驻村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长效化指路引航。 加强领导,工作有方向。2011年驻村工作伊始,学校就成立了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和分管组织工作的党委常委任副组长,学校党委组织部、纪委(监察室)、党委办公室、财务资产管理处、工会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强基办),负责开展学校驻村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5年来,学校党政领导坚持亲自部署过问,亲自巡查慰问,多人多次深入各驻地指导工作。 2. 建章立制,工作有遵循。学校研究出台《西藏民族大学驻村工作管理办法》,明确了驻村工作的组织领导、队伍构成、队员选拔、经费保障、工作待遇、工作任务、工作纪律、巡查慰问、工作考核等十个方面的内容,为驻村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学校党委要求,驻村干部既要“做先生”又要“做学生”。做先生就是要大力宣传国家、自治区法律法规、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富民兴藏政策。做学生就是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虚心了解群众需求、耐心听取群众意见,用心汲取群众智慧。在实践中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在顶层设计和思想引领中做到“方向准、账目清”,在具体事务上绝不包办代替,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慵懒散”不良思维和习惯,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 建强队伍,工作有保障。一是把好队员选拔关。学校在个人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层层选拔,遴选出政治表现好、工作能力好、群众基础好、身体状况好的队员组成工作队。二是把好岗前培训关。组织队员集中学习中央“治边稳藏”战略、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和惠民政策,吃透中央和区党委相关文件精神,明确驻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掌握工作方法。三是把好队伍管理关。各工作队建立临时党支部,以严明的政治和工作纪律抓好队伍日常管理。 4. 落实待遇,工作有干劲。一是落实收入待遇,学校严格按照自治区规定落实在藏工作工资补差,发放定额生活补助。二是落实政治待遇,截至目前学校先后提拔任用了具有驻村工作经历的干部14名,激发了干部驻村热情。三是优化后勤保障,学校开源节流,每年投入近300万元支持驻村工作,足额保障驻村经费,调用了性能良好的机动车辆,配备专职司机,保障工作队后勤供给,同时积极做好对队员家属的慰问帮扶工作,解决队员后顾之忧。 二、抓长效,聚人心,多方发力稳根基。 西藏稳定发展的根本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学校党委按照区党委关于“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的指示要求,指导各工作队依照驻地实际,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耕细作,扎实推进驻村“五大任务”及惠民政策的落实和扶贫开发工作。 抓稳定,创新维稳工作机制,确保边境平安稳定。“阿里维稳看普兰,普兰维稳看塔尔钦”。学校工作队驻地——阿里普兰县霍尔乡贡珠村毗邻尼泊尔,边境线长达60公里,紧连玛旁雍错,距离冈仁波齐所在地塔尔钦仅40公里,每年有大批来自区内外和境外、国外的香客或信徒“转山”、“转湖”,同时会举办相关的宗教活动,维稳任务十分繁重。学校驻村工作队建立了“排查布控、四级联动、宣传教育、惠民助困”四项举措协同共进的维稳工作机制,紧紧依靠“乡党委政府、驻村干部、村干部党员、各村组群众”组建了指挥统一、反应迅速的维稳队伍,积极配合当地边防官兵全年不间断开展边境巡查、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僧尼管理教育等工作,巩固了霍尔乡“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联防联控工作大好局面,为阿里地区的社会稳定和谐做出了贡献。 2. 抓宣讲,传递党的关怀,筑牢反分裂反渗透堡垒。驻阿里各工作队根据牧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季节性特点,按照“冬季集中宣讲,夏季入户点对点宣讲,全年见缝插针宣讲”的模式,深入开展党的惠民政策宣传、揭批达赖分裂集团等一系列宣讲活动。所有驻村工作队均开辟专门场地设立了“新旧西藏对比”展室,在重要节庆点和农闲时节持续开展“忆苦思甜、反分裂、反渗透,感党恩、跟党走”主题群众教育活动,广泛组织当地基层干部、牧区小学师生和牧民群众参加,切实将党的关怀传递到每家每户,筑牢群众抵御分裂渗透活动的思想防线。此外,工作队根据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的现状,充分利用学校师资优势,配合当地政府开展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婚姻法》的宣传工作,逐步培养广大牧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公民意识,引导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 3. 抓项目,组织群众致富增收,激活村组发展内生动力。一是以基础设施项目便民。学校驻阿里工作队先后申请落实了“多玛村、麻木卓玛村道路硬化”“多玛村、玛日玛村转场道路”“麻木卓玛村、贡珠村、多玛村便民水井”“贡珠村、果查村转场桥”“多玛村村容村貌建设”等近3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过几年建设,各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特别是若干“转场桥”项目的实施,使部分群众彻底告别了人畜“见河发愁、绕道百里”苦不堪言的历史。二是以集体经济实体项目富民。工作队看准市场需求,以培育壮大村组集体经济实体为突破口,打破牧区单一经济结构,引导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增强群众的发展参与度和获得感。2015年,学校派驻昌都市乌雅村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卫同志带领村子建成了昌都市首家自动制砖厂。砖厂投产半年来,村子集体账户增加了100多万元资金,“赤字村”变成了“富裕村”,在昌都市产生了巨大影响。王卫介绍说:“砖厂开工仅一个月,村里已经给村民兑现了10万元分红。到年底,乌雅村家家户户都将是万元户”。贡珠村工作队紧盯其紧临“神山”“圣湖”的区位优势,大作旅游文章,先后建成了“贡珠村家庭旅游宾馆”“贡珠村商贸中心”“贡珠村藏餐馆”“贡珠村洗衣房”等系列化旅游服务经济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改则县4村帮扶群众发展运输业,争取资金购买了多台“大型货运卡车”。三是以教育培训项目惠民。学校工作队实施“领头雁”工程,有侧重、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青年,使他们成为技术能人、经营能人,成为致富增收精英,示范带动其他群众增收致富。先后独立或联合其它部门组织开展了“改则、普兰乡村干部培训”“察布乡小学教师培训”“乡村医护人员培训”“农牧民技能培训”“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电工培训”等活动,让更多的干部群众走出去见世面、长技能,增强致富增收能力。贡珠村村民巴桑玉珍等4名藏族女青年在经过到拉萨西藏民族饭店接受客房服务培训后,学成回村还承担了该村旅馆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起到了推广效应。 4. 抓帮扶,办实事好事,以暖心工程凝聚人心。全校60名正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以多种方式同强基惠民驻村点群众结对认亲,每人自掏腰包联系帮扶3户贫困户,同180户贫困牧民家庭结成帮扶对子。2014年冬季,驻阿里工作队队员利用微信、微博平台向全国各地推送爱心资助信息,共征集到来自北京、广州、重庆等全国各地捐助的衣物靴帽10000余件、文具300套、玩具100件,为驻地孩子们、贫困牧民及孤寡老人送去了全国人民的爱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学校工作队购买木床解决群众长期以来席地而睡的问题,工作队随队医生定期深入牧区进行爱心义诊,校团委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在改则县开展假期支教活动……暖心工程如春风化雨,绵绵用力,让驻地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三、用优势,出新招,精准帮扶求实效。 群众发展理念落后是阻碍边境牧区发展的深层矛盾。学校驻村工作队坚持“扶贫先扶智”,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多方借力,开展了具有创新性、针对性的系列帮扶教育工作,产生了良好效果。 依托学校,培训干部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学校先后举办了2次乡村干部培训班,阿里改则县和普兰县30多名乡村干部参加了培训。从未走出羌塘草原的村干部、党员深入自治区首府拉萨、陕西西安和咸阳、延安等地学习考察,了解祖国厚重博大的历史文化,感受现代科技的强大力量,接受红色革命的思想教育。学校还组织专家学者、藏文老师为学员开设了乡村基层管理、乡村财务管理、乡村法律法规政策等短训讲座。通过学习考察和培训,乡村干部党员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组织领导能力,增强了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 借力四方,教育群众树立发展新理念。学校驻贡珠村工作队与四川大学协调配合,同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围绕改善和提高“神山圣湖”地区贫困牧民生活现状和经济水平、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开展了系列培训活动。今年上半年,工作队组织10名牧民赴成都参加了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培训,群众对利用身边的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队还携手普兰县人社局举办藏餐厨艺培训班,从日喀则聘请藏餐师傅为该村及其所在霍尔乡近20名村民传授藏餐厨艺技能,注重发挥“领头雁”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信心决心。 3. 设立基金,缓解群众看病经济压力。2013年,学校利用全校师生为阿里驻村点捐助的16.3万元设立了“农牧民大病救助基金”,并配套出台了《西藏民族学院农牧民大病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该基金作为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为牧民群众医疗保障又增加了一道保险,有多人多次受到该基金的及时救助。 四、搭平台,树旗帜,拓展综合效用 学校以驻村工作为契机,不断拓展驻村平台功能,在出色完成驻村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实现了学校与驻地的同发展,双丰收,不仅在驻村工作中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推动了民族团结事业,同时也锤炼了干部队伍,检验了学校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驻村工作是展示民大形象的平台。截至2015年10月,学校25个工作队100多名队员用坚韧意志和实干精神坚守阿里高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卓越的工作成效诠释了民大人的责任担当。学校连续3年获得自治区“强基惠民驻村工作优秀组织单位”;学校第一批驻多玛村工作队、第一、二、三批驻贡珠村工作队分别获得了“自治区先进工作队”荣誉称号,刘新勇、多杰、达瓦次仁、付奋奎、陈敦山、张富宏、庞晓勇、张大卫、段刚辉、张自力等10人先后获得自治区“先进驻村队员”称号;学校第三批驻普兰县霍尔乡贡珠村工作队还获得 “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驻左贡县拉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仁青旦增获得“全国创富青年”荣誉称号,驻左贡县乌雅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卫同志获得自治区“先进驻村队员”称号,刘伟光同志被咸阳市扶贫办评为“优秀驻村干部”。特别是驻地的干部群众对西藏民族大学的驻村工作和驻村干部展现的良好素质均予以高度评价,为全区教育系统树立了标杆。 驻村工作是锤炼干部队伍的平台。学校驻村工作队队员克服身体不适、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在积极服务群众的同时,磨练了意志,充实了人生,也真正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生活的艰辛,加深了对群众的感情。第一批驻村队员旦增洛桑在驻村日志中写道:“在阿里,我经历了缺氧、严寒、没电、砸冰取水等挑战身体和心理极限的特殊经历,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肩负的责任,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西藏牧区孩子们成长的艰辛。现在,我更加热爱我的学生,更加读懂我的学生,我会把全部的真情倾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让自己的青春无悔!” 一大批干部经过驻村工作的考验,大局观、群众观、事业观显著增强。 3. 驻村工作是科研延伸服务西藏的平台。学校教师和驻村队员们充分利用强基础惠民生驻村工作平台开展科学调研,掌握了阿里牧区基础教育、基层政府管理、牧区经济结构、卫生医疗等大量一手研究资料,以科研为手段解读西藏问题的尝试在不断深化,助推学校不断提升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2015年夏季,参与南亚研究的狄方耀、陈敦山教授等人还专门组团深入地处边境的学校驻村点开展调研。广大教师和驻村队员们依托驻村工作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曹水群、张英发表论文《依托强基惠民活动推进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员王彦智发表论文《西藏农牧民自治意识的状况及成因分析——以M村的调查为基础》,队员薛强发表论文《藏族传统体育古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为例》,队员陈敦山、杨红昌发表论文《西藏偏远村级党组织建设,促进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以改则县察布乡为例》,队员郝世亮完发表论文《“三包”政策背景下西藏牧区家庭对待子女入学教育的态度及行动的社会学透析——以阿里普兰为例》等。 “海拔再高,高不过广大牧区群众的根本利益;天气再冷,抵不过我们对党的事业的满腔热忱;村组再广,阻不断我们同牧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西藏民族大学驻村队伍的驻村誓言,全体民大驻村队员们将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坚守高原,服务驻地,为全区驻村工作的全面胜利再立新功。 (文:郝世亮、王飞/图:杨忠宁、刘源等/编辑:张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