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今年启动1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日前,记者从自治区群艺馆(区非遗保护中心)了解到,西藏今年将启动对传统舞蹈、天文历算、藏医药、藏戏、传统技艺等领域的1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将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西藏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区,近年来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全区共有8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但近年来,其中10多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继离世,健在的传承人也年事趋高,对于传承工作越来越力不从心,从而使得自治区对高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自治区群艺馆副馆长、区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阿旺旦增介绍,自2015年年初开始,自治区群艺馆(区非遗保护中心)就优先开展记录年满70周岁以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抢救性记录的内容包括传承实践经历与人生经历、项目背景、技艺流程与特色等,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全面记录传承人的技艺,同时我们还邀请非遗领域专家作为采访人,深入传承人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挖掘非遗文化渊源,旨在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抢救性记录工作形成的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影音及图书资料,我们在进行必要的素材加工或数字化加工后,最终将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阿旺旦增说。
已完成首批抢救记录工作
据了解,截至目前,自治区已经完成首批对《嘎尔传承人平措玉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传承人喇嘛米玛》、《拉萨囊玛传承人洛布曲珍》、《热巴舞(丁青热巴)传承人四郎曲珍》、《藏戏(尼木塔荣藏戏)传承人欧罗巡巴》、《藏医药(藏药炮制技艺)传承人丹增彭措》、《廓孜传承人(扎桑)》、《芒康三弦舞传承人江白轮珠》、《羌姆(拉康加羌姆)传承人白玛群久》、《宣舞(普堆巴宣舞)传承人罗杰》共1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记录工作,为后人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今年,自治区非遗部门将继续保持之前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保护的工作原则,对传统舞蹈、天文历算、藏医药、藏戏、传统技艺等领域的1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
阿旺旦增说:“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在于传承人。抢救性记录保护工作的开展,将直面‘人走艺亡’的保护困境。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我们将长久性地开展下去。”
(责编: 陈冰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