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三大工程力促民众同步小康

12.06.2015  12:01

  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是长江的源头,也是格萨尔王文化的发源地。奔流不息的泥曲河、达曲河、色曲河生生不息滋养着这里的人们。但一直以来,色达却是名副其实的“交通难县、资源贫县、能源缺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

  为彻底摆脱这一局面,实现藏区民众同步小康的梦想,近年来,色达县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维护稳定、改善民生”三件大事,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鼓舞的成绩。去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长18.9%,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更是高达197.6%。

  启动牧民定居行动计划

  “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别墅!”塔子乡牧民定居点牧民嘎洛指着自己已经住着的新房,显得有些开心和得意。他说,过去一家人一年四季处于游牧状态,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家里唯一的一间土坯房保暖性很差,一到冬季下大雪根本无法住人,再加上天灾人祸,家里的几十头牦牛也所剩无几,生活极度困难。而现在,全家搬到了交通便捷的新居,看病、子女上学等都有保障了。

  在色达县,各具特色的藏式民居星罗棋布。色达县委负责人说,色达有如此大的变化,得益于色达人“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的精神,更是多年来,色达人坚持不懈地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州、县关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结果。

  记者了解到,按照《色达县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实施规划》,全县规划建设牧民定居房6919户,惠及人口29,472人;县委、县政府坚持“三打破、三提高”丰富定居点布局的层次感和多样性,严格遵循“住房外观特色化、内部设施现代化、外部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均衡化”标准规范建设,举全县之力、倾全县之智、尽各方之责,全力破解启动、筹资、集中和建设的“四难”问题。

  实施高中教育免费政策

  2015年的这个春季,对于色达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值得高兴的日子。从这个春季学期开始,甘孜州全境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免费政策。 

  色达县委、县政府把办好教育作为维护稳定和摆脱贫穷落后的根本,放在重中之重来抓,重点保障,优先发展。县政府在确保三个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制定了每两年一次的教育表彰大会制度,出台了每年30万教学质量奖励和满30年教师退休奖励政策,实施了“雨露”计划,提拔优秀校长担任机关和乡镇的领导职务。

  寄宿制办学是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为巩固“两基”成果,适时调整了寄宿制办学思路,千方百计保证县城中学的“普九”成果,狠抓县城两所小学的招生巩固,以翁达、克戈两乡镇带动其余乡镇学校的发展。色达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民族教育持续健康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县城“适度集中,一乡一校”的寄宿制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农牧民群众子女就近入学和自愿到县城入学的愿望基本得到满足,全县寄宿制学生达到4393人。

  把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农牧民子女有学上的问题作为推动色达教育发展的有效保障。立足县情,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行动计划”“藏区项目”“三江源”“温江援藏”等资金,2011年至今共投入3.458亿元新建学校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水房、浴室等约10.6万平方米,解决了学生在校吃、住、学的基本需求,让学校成为最亮眼的建筑。2012年县委、县政府将“三江源”资金的30%全部用于教育项目建设。2013年实施的“暖心工程”有效解决了教师住房难题。

  深化医改普惠民生

  近年来,色达县的医改惠民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2014年,全县共投资4511万元,实施了9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新建了10个村卫生室。县医院成功创建“全国优秀卫生单位”,藏医院通过“二乙”评审。稳步实施基本药物、“四费合一”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让利患者近百万元。

  2014年,色达相继制定下发了《色达县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工作安排意见》《色达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为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了政策依据。

  在推进医改惠民行动中,色达县建立和完善了部门联动机制,确保各项医改政策落到实处。截至目前,色达全面开展了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牧民群众受益面不断扩大。全县共完成了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59104份、建立电子档案56691份,并以134个行政村为单位,按档案编号顺序,由专人、专柜进行归档和管理,做到了管理有序、提取方便。

  原标题:三大工程力促藏区民众同步小康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