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大访后记 千方百计也要把孩子送到中国去读书
镜鉴的话
还记得今年9月,习大大访问塔吉克斯坦时人气十足。
人民日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黄文帝,当时专门赶到了塔吉克斯坦,参与了访问期间的采访报道,并结交了一批塔吉克斯坦朋友。
近日,黄文帝在丝绸之路文化论坛上和他们偶遇。聊起那次访问,那火热、壮观、温暖的场景,他们依然记忆犹新。
“那场面真是令人难忘,太震撼了!”杜尚别9月骄阳似火,坐车出城往南半小时,就到了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工程塔吉克斯坦段的开工庆典处。当时记者也在现场,虽然天气炎热,遮阳棚下早就座无虚席,周围三面环抱的山坡上,数万名身着节日盛装的当地民众顶着烈日,手挥中塔两国国旗,欢快起舞——那种期待,那种喜悦,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
庆典散场后,回程路上,沿途还有不少当地民众跟我们挥手示意。那些真诚热情的微笑,让人难忘。
习大大在当地为啥如此受欢迎?
用当地朋友的话说,习大大这次访问,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个是我们上面说的那个名字很长的重大工程,姑且简称“D线”吧。
当地百姓大多知道,这可是塔吉克斯坦迄今为止国内投资总额最大的项目。这条管道的气源地在土库曼斯坦,途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中国境内,管道全长1000公里,其中塔方境内段长约410公里,预计2016年建成通气,设计年输量300亿立方米。
好处在哪?首先就是解决沿线地区大量的就业。塔吉克斯坦全国人口八百多万,因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就业一直是个大问题。据有关统计,塔吉克斯坦青壮年常年在俄罗斯务工者多达150万,这些人打工挣的收入占到塔吉克斯坦全国GDP的半壁江山。实施这样的大工程,各个环节都能吸收当地大量劳动力就业。记者在施工现场就看到不少附近村民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他们以前大多是去俄罗斯打工的,这下家门口有了好工作,不必背井离乡,工资也不差多少,他们打心眼里高兴。
另一个大项目是杜尚别2号热电厂二期工程。 习大大参加了这个热电厂一期工程的竣工仪式,并亲自开启二期工程。这可是塔吉克斯坦目前最大的热电厂,对于改善当地民生的意义太重大了。记者虽然不在塔吉克斯坦常驻,但一到冬天就经常看到当地缺电停电的新闻。中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范先荣告诉记者,以前塔吉克斯坦冬天用电紧张,平均每天的供电时间仅4个小时,即使像咱使馆这样的重点保障单位也不能幸免;正是中国企业帮助当地建设热电厂,大大改善了首都的供电供暖,可谓“雪中送炭”。
访问期间,在中塔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两国还签署了大量双边合作协议和项目合同,涉及工业、农业、交通、金融等领域。塔吉克斯坦主流报纸《人民报》评价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访问塔吉克斯坦,印证了塔吉克斯坦对此给予的各种美好的期待和希冀,此次访问“为塔中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和巩固注入新的强大的动力”。
来听听当地人是怎么说的。亲身参与D线开工仪式筹备建设的当地员工哈伊鲁拉说:“我知道,两国领导人在这里开启一项伟大的工程。我们有幸参与建设其中,这是一件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事。”在杜尚别打车,一名普通司机汉姆扎得知记者来自中国,他主动跟记者分享他对习大大的印象——“很和蔼、很亲民,言谈举止很有国际范儿”。他经常在新闻里看见习主席,“习主席的访问巩固了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就在记者离开塔吉克斯坦的当天,当地朋友听说习主席亲自开启杜尚别2号热电厂二期工程,竖起大拇指,衷心感谢中国朋友的帮助,让他们的冬天变得温暖。
从普通民众到总统,塔吉克斯坦全国上下对习大大访问的评价很高。
9月13号,就在习近平主席抵达塔总统府的前一个小时,百忙之中的拉赫蒙总统接受了人民日报等中国媒体联合采访。他说,习主席访问为塔中关系全方位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拉赫蒙说:“习近平主席是睿智而有远见的政治家。我同习主席已多次会晤,彼此间已形成相互信任且非常友好的关系。塔吉克斯坦高度评价并珍视与中国的关系。保持与邻国中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在塔外交政策中占有特殊地位。”
去过塔吉克斯坦的人都知道,走在街上,当地人会主动跟你说“你好”。在杜尚别市中心的索姆尼广场上,长相酷似哈利·波特的塔吉克青年马克,主动用中文和记者聊起来。他中文很流利,不时还问记者“你听懂了吗”。他在杜尚别长大后,跟父亲去加拿大做生意,后来辗转去了中国,就再不愿意离开。他现在新疆做物流,主要是把中国货物运到塔吉克斯坦。他说:“我打算一直留在中国,中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资和工作机会。”马克的故事只是许许多多塔吉克青少年学中文的缩影。据了解,塔吉克斯坦近年来开设中文的学校越来越多,每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申请去中国留学的学生也是逐年增加,许多塔吉克斯坦人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到中国上学,掌握中文才能有好的职业发展,已经成了当地民众的共识。在习大大访问的带动下,中国热、汉语热在塔吉克斯坦未来还会持续高涨。
在塔吉克斯坦,处处都能看到中塔两国友好的印记:在市中心索姆尼广场,耸立着中国公司承建的国家图书馆;
印有“中塔友谊车”字样的公交车来来往往;
城市的主干道鲁达基大街是中国工人用汗水铺就的;在宾馆里,许多陈设都标记有“中国制造”。记者9月去杜尚别,各大宾馆都被预订一空,四处寻找,偶然找到一家庭宾馆,一进前台就看见写着“接待”两个汉字,也是醉了。可见中文在当地是真的很流行。
还有一个词在塔吉克斯坦特别流行,那就是China Road(中国路桥)。说起中国路桥,当地人评价都很高。为啥?去走走塔吉克斯坦的公路就知道了。那真是,塔路难,难于上青天。塔吉克斯坦素有“高山之国”之称,国土面积93%属高原和山地。
记者从杜尚别出发,沿着修葺一新的塔乌公路行使在崇山峻岭之间。盘山公路如山舞银蛇,蜿蜒而上,一侧是怪石嶙峋的山体,另一侧是深不可测的山涧;数不清的弯道,百转千回,令人目眩,更难以想象,道路施工过程曾是多么艰难。路上穿过数个明洞——这是针对当地冬季多雪崩的特点而建设的防护设施。车行4小时,沙赫里斯坦隧道赫然出现。
曾几何时,交通闭塞是制约塔吉克斯坦经济社会发展首要难题。连接首都杜尚别和其他地区的公路年久失修,山路难行;一到冬天大雪封山,公路交通完全阻断,生产生活物资难以运达,严重影响本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沙赫里斯坦隧道隧道全长5253米,现在通过只需5分钟。隧道凿通前,翻越高山而过的老路是过往司机的“心病”。每年9月,高山上就开始积雪,12月大雪封山,2月到4月雪崩多发,时常会有过往车辆深陷雪中,或遇大雪封路被困山中。最久的一次事故是有车困在山上一星期,最长的一次山路堵车绵延10公里……
“雪打到脸上就结成冰”,年近六旬的卡祖别克这样形容此间冬季的恶劣气候。他从06年开始就一直在隧道建设项目上工作,现在是隧道管理站站长。他清楚地记得,隧道建成前,老路每天通过的车流量是37辆,而现在每天可以通行500多辆车。“隧道修通后,从这里去胡占德从以前的3小时减少到1个半小时,冬天雪再大也畅通无阻,附近地区的老百姓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们真心感谢中国。”他动情地说。
隧道建设期间,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每年都会乘直升机前往视察工期,竣工后他亲自驾车第一个穿越隧道。中国路桥公司驻塔办事处总经理栾桂涛介绍说,中国路桥为当地建设修复了350多公里的塔乌公路、塔中公路一期工程等多条交通动脉,大大缩短了首都杜尚别和其他地区的行程,现在从杜尚别到胡占德只需要4-5个小时,到巴达赫尚地区首府霍罗格只需要10个小时。目前,路桥还在参与修建塔中公路二期工程。
记者在塔乌公路沿线还看到,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两侧,在高耸陡峭的山脊上,在山间纵深的峡谷里,高大的电塔和输电线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电力供应无法保障困扰塔吉克斯坦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大难题。苏联时期,中亚各国使用统一的电网,塔吉克斯坦夏天生产大量过剩的电,通过该电网输送给其他中亚邻国,冬天用电紧张就从别国获得相应的电力补偿。独立后,塔吉克斯坦没有直接联通南部与北部的输电网(必须要先绕行邻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南部努列克水电站发的电无法运送到北部重镇胡占德等地区,给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带来极大困难。中国特变电工集团实施的“南—北”和“罗拉扎—哈特隆”等高压输变电线项目改变了这一困局。
在位于杜尚别市中心的塔吉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中心,胡多别尔基·胡里克那扎尔所长激动的对记者说:“我们很幸运,有中国这个真诚、可靠的朋友、伙伴和邻邦,总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们。”他回忆说,由于塔吉克斯坦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出口铝和棉花,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深深影响到塔吉克斯坦。此外,由于大量塔吉克斯坦人在俄务工,俄罗斯经济受经济危机影响不景气,支撑塔吉克斯坦半壁江山的劳务收入锐减,导致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从08年前的8.2亿美元大幅降至3亿美元。“就在这最危机的时刻,中国政府支援塔吉克斯坦近10亿美元,帮助塔经济渡过难关,此后塔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保持在6%,今年高达7.4%……我们非常感激中国,中国永远是我们的朋友。”
他还告诉记者,2006年,塔吉克斯坦获得了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中国政府提供的优惠信贷6.8亿美元,年利率仅2%,期限40年,这是非常优惠的条件,只有真正的战略伙伴国家之间才会提供数量如此之大、利率如此之低、时间如此之长的优惠贷款。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贯穿塔吉克斯坦南部和北部的塔乌公路,“南—北”和“罗拉扎—哈特隆”高压输变电线项目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得以建成。正是得益于塔中两国在上合组织内部的合作,塔吉克斯坦解决了攸关国计民生的两大战略问题——一是保障能源安全,一是打通内部闭塞的交通。而通过塔中两国的双边合作,塔吉克斯坦还解决了第三个战略问题——食品供应安全。他说:“我记得5年前,大概08、09年冬天,我们国家市场上几乎没有新鲜蔬菜和水果,由于本国不能生产,全靠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进口,价格高的离谱,番茄一公斤要卖25到30索莫尼(约合5-6美元)。2010年,我们与中国农业企业开展合作,在塔吉克斯坦南部发展起蔬菜大棚,现在全年不分季候,老百姓都能买到价钱合理的蔬菜水果了,现在冬天的番茄每公斤7索姆尼,价格降到四分之一。”
记者三年前曾到过杜尚别,三年间,偶尔过去出差,总能感觉到城市面貌的变化:高楼多了,路好走了,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了。不过,记者所感只是浮光掠影,所见也只是冰山一角。这些年,中国企业、中国建设者扎根当地,修路架桥,修缮电网,投资设厂,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有目共睹的贡献。在塔吉克斯坦,中塔友好的故事太多,说不完。习大大访问后,这些故事正在更快地续写,相信更多精彩还在后头呢。
原标题:习大大访后记 | 千方百计也要把孩子送到中国去读书
(责编: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