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同德县如何“跳”出贫困?75%降至16.6%

26.02.2015  20:07

  仅仅两年,青海同德县贫困发生率从75%降至16.6%,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日前实地调查后得出这个结果。同德共有6万多人,藏族占九成多,这个曾经大面积贫困的藏区县,如何“”出了贫困的泥沼呢?

  春节前,我们从西宁出发翻山越岭3个多小时,穿过群羊的咩咩声,尕巴松多镇德什端村从一个山沟里突然“”了出来。村里的房子清清爽爽,看得出都是近年新盖的。大前年县里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对牧民有补贴,帮助无房户盖新房,改造危旧房。当地阿卡(僧人)久美三智带着记者走进新房,铺着地板砖,装了吊顶,还有水晶灯,屋里摆着藏式组合柜、沙发和音响,一面墙上贴满了奖状。同行的副镇长切措指着奖状说:“过去娃娃们随大人到处乱跑,有的不去上学。定居以后,娃娃们上学有保障,学习也好。

  村主任多吾说:“全村共209户,近两年已有190户实现定居。要不是国家扶持,再有20年我们也住不上新房。”近年,该县共5000余户牧民,像德什端村的牧民一样,从草场搬到了定居点。

  离开德什端村,来到县城新区,贡马路一带楼房林立,最抢眼的是扶贫开发农贸市场,两层商铺,还有开放式摊位。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马玉林说,附近的楼房是13个村共1150户农牧民扶贫搬迁的定居房,这些村的扶贫资金打包使用,2014年9月建起这个农贸市场。商铺产权归村集体,经营收入给村民分红。即将搬进新房的扎西才让隔三差五会来这里看看,他说:“有了这些商铺,我们进城定居后,生活也不用发愁。

  “不光有商铺,同德县还头一次建了工厂呢!”尕巴松多镇草产品合作社理事长斗太加笑着说。他说的工厂位于同德县扶贫产业园,这是整合尕巴松多镇16个村的扶贫资金共1840万元建起来的,草产品加工厂等4家农副产品企业进驻。斗太加说:“过去扶贫资金使用零打碎敲,干不成大事。现在16个村的扶贫款入股,合伙购买大型机械。对本村优惠服务,对外还能赚钱,去年每户分红1000元。”贡麻村牧民东周家说:“过去一家一户干不了这些,有了合作社,大家都受益。”草产品加工、牛羊养殖……如今全县79个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产业扶贫开发实现自我造血,同德脱贫的路更加坚实。

  两年过去,昔日在海南州垫底的贫困县“”了起来。县里洗车店多了,品牌加盟店多了,一台台农机、一排排新房、震天响的流行歌曲,都在讲述一个藏区贫困县的嬗变。

  记者手记

  西部一些民族地区环境恶劣、灾害频发,基础设施滞后,生产资源匮乏。发展基础先天严重不足,导致贫困范围大、程度深,返贫率居高不下。每年扶贫投入不少,效果却有限。年年在扶贫,年年有人贫。对这类特殊贫困地区,不能再用常规办法。打个比方,室内小空间干燥,可以放个加湿器;室外大面积干旱,一万个加湿器也不顶用——必须加强人工增雨,改善小气候,呵护草成片、树成林、溪成河,整个环境慢慢好转,最终回归自然。对同德这样的贫困地区,宜着眼全局,突破常规,彻底改造发展的大环境。先来个“大换血”,适当输血,待强壮筋骨后,实现自我造血。

  原标题:一个藏区贫困县的嬗变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