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西藏今昔盐井的别样生活

04.12.2014  13:28

    冬日一早,洛松顿珠家的院子里就坐满了前来吃早餐的游客。“每天都跟‘打仗’一样,忙不过来了。”洛松顿珠在院子里招呼客人,妻子则在厨房里忙着做早餐。

    今年48岁的洛松顿珠是盐井乡一名普通农民,4年前,他将自家院子打造成了“藏家乐”,招待滇藏公路上往来的游客和骑行者,生意逐渐红火起来。

    盐井乡全称为“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茶马古道的重镇之一。如今,盐井是云南进入西藏的第一站,滇藏公路纵贯境内,北接川藏公路。

    盐井因产盐而得名。自古以来,女人制盐与男人贩盐是盐井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分布在澜沧江两岸的3000多块盐田,就是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

    “从前,盐巴是盐井人的命根子。”洛松顿珠从前是一名制盐人。他说,盐井缺少耕地,灌溉又十分困难,盐井人只能用骡马将盐驮运到周边地区,或者云南和四川,用盐巴换取生活的必需品。

    “后来,盐井开始流行开餐馆和旅馆,外来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洛松顿珠回忆说,滇藏公路通车以后,往来的车辆和游客越来越多,盐井乡也热闹起来。

    滇藏公路全长714公里,1974年完成并且通车。起点为云南景洪,经过了西藏芒康、左贡、昌都、类乌齐至青藏界多普玛,西藏境内803公里,与川藏公路南线连接。

    滇藏公路的贯通给盐井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地百姓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悄然改变。

    “这条路给盐井带来了很多‘福利’。”洛松顿珠说,盐井乡的很多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还有很多年轻人走出了盐井,去看外面的世界。

    如今,洛松顿珠一家人依靠藏家乐过上了小康生活。洛松顿珠告诉记者,过段时间,他想重新装修房子,还打算修建一个停车场,扩大藏家乐的规模。

    “家里的盐田呢?

    “交给兄弟家打理了。”洛松顿珠说,自己虽然放弃了制盐而开始经商,可家里祖辈流传下来的制盐技术并没有中断。

    在盐井乡的供销社门前,记者看到一群人正在将大包小包的盐巴集中装箱。供销社的售货员珠多告诉记者,现在的盐井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艰难谋生了,人们会驾驶汽车到村里收盐,不用再赶马帮。

    “根据不同的需求,我们还能制出不同种类和功效的盐巴。”珠多向记者介绍不同种类的盐巴,一脸骄傲。

    如今,茶马古道已经成为历史,汽车的轰鸣声也取代了茶马古道上此起彼伏的马铃声。盐井,这个曾经以盐为生的小乡镇变得多元、丰富、繁忙起来。

    离开盐井,记者遇到了在路边搭车的藏族姑娘白玛卓嘎。她说,虽然自己在香格里拉工作,但经常可以回来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

    “这条路上来往的车很多,大多数游客都愿意带我一程,半天时间就到了。”白玛卓嘎说,这条路不仅带她走出去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还让她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感。(王林 李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