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发现:西藏阿里植被“处于稳定状态”
中国西藏网讯 日前,一项科研成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随着禁牧和减蓄等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措施的不断深入,西藏阿里地区植被覆盖度取得较为明显的改善。
这项由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边多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阿里地区草地退化机理研究》发现,近年来阿里地区平均植被覆盖度为18.6%,植被覆盖度呈稳定或无变化区域占整个地区面积的69%,轻微退化和显著退化区域占13.3%,轻微改善和显著改善区域占13.2%。“这表明阿里地区植被覆盖度处于较稳定状态,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植被长势有所改善。”
据悉,边多团队耗时三年,在阿里地区布设野外监测点,对不同季节、不同类型草地的高度、覆盖度、生物量、土壤水分,光谱反射等开展地面实地观测。
阿里地处高寒区,植被生存条件艰苦。数据显示,植被长势稳定和气候变暖相关。气候变暖导致当地降水略偏多,有利于植被生长。这也与此前关于西藏地区植被覆盖度的研究结果一致,那项研究发现,2005年之后,西藏区域内陆地植被的碳密度不显著上升。
边多细分了植被改善和退化的区域,他发现变好区域主要分布在改则、措勤、普兰等县,特别是改则县北部羌塘自然保护区域内改善比较明显。
以改则县为例,从2011年起,这个县在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较为严重的区域采取了设置禁牧标识、使用网围栏进行保护,并安排专人巡查等禁牧措施。禁牧减畜成为当地植被变化的分水岭。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4年,当地植被改善的区域仅比退化的区域多2.59%,而2008年至2014年,改善区域已比退化区域高出20.77%。
不过边多认为,从数据分析,存在由于部分草场禁牧,导致周边草场超负荷放牧、显著退化区域增加的可能性,同时,如果退化草场是主要放牧区域,也存在因为放牧需求而不列入禁牧区域的情况。当前,对草场是否处于退化状态、是否需要保护没有判断标准,主观性太强。
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保护草场的过程中,阿里地区对科技的应用已得心应手。比如,边多建议,先用遥感资料分析全区草原退化区域,结合当地意见,综合考虑来确定需要禁牧的草场。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组还以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作为数据源,开发了西藏草地(地表)监测系统平台,可以实时监测生态环境,并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该系统已投入业务运行,还将推广到西藏草地面积最大的那曲地区。(文/查日)
(责编: 周蕾蕾)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