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生态人文是方向

29.03.2018  15:54

◆记者刘秀凤

相隔不到100天,中国最大的两座城市北京和上海相继发布新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为为我们描绘了2035年,乃至2050年的城市面貌。

记者比较发现,二者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其中,生态环境都被放在了突出位置,都体现了“减量发展”的理念,同时,规划也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温度。

综观这两个城市规划,都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目标,并划定了人口控制、生态保护和城市开发边界的红线。这充分说明,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硬约束,要通过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疲惫,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确实让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打了折扣。这两个城市规划都在关注人,关注人的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发展,突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比如,公交优先战略是这两个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目的就是营造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再比如,两个规划都强调了城市空间建设要留白增绿,要为市民营造更加多样的休闲空间。

空间格局是支撑城市发展和体现发展质量的关键,是实施空间资源配置策略和政策的平台。北京新版城市规划划定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发展格局,上海2035则明确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

两个城市规划中,都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北京新版城市规划公布后,“老城不再拆”受到广泛关注。“上海2035”中同样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中心城区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城市发展是自然和文化累积的结果,这种转变,体现出的是对文化的尊重,必将给城市留下更加厚重的人文色彩。

这两个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北京和上海未来发展的综合部署,相信这不光是中国两大城市的蓝图,也是中国未来许多城市发展的共性思路,那就是坚持“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要为生态留白,为人民留绿,让人们感受到幸福、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