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分析显示 西藏在持续“变绿”

14.06.2015  16:39

变绿的西藏

世界屋脊、皑皑白雪、巍巍天路。白色可能是许多人心中对西藏的第一印象。其实,西藏的色彩绝不单调,田园、牧场、原始森林,总有点点绿意点缀在高原上。根据卫星遥感分析显示,15年来,西藏在持续“变绿”中。

白雪、青山、绿树相映成趣。

绿意渐染高原路

西藏的植被覆盖率被分为三个等级,即低覆盖度(低于20%)、中覆盖度(20%~40%)、中高覆盖度(40%~60%)。观测资料显示,15年来,西藏植被覆盖度增加8%以上,近5年增加10%以上。其中,中覆盖度植被和中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增加8%以上,2010年以后面积增加10%以上。

在西藏气象局提供的卫星遥感图上,西藏的“色彩”从东到西呈现明显的变化,藏东和藏东南绿意盎然,中部和南部浅绿色与黄色相间,低覆盖度植被则集中在藏北、藏西北的牧区和无人区一带。

近15年来,西藏植被改善趋势面积大于退化面积。全区56.2%面积的植被覆盖呈现稳定状态,呈改善趋势的面积为21.4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18.8%,而呈退化趋势的面积为20.4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18.3%,改善趋势的面积大于退化的面积。

如今,在西藏的每个地区,都存在植被轻微和显著改善的区域,其中日喀则市、阿里地区呈改善趋势的面积较大,分别达到28.4%和14.5%。

气候背景与环保措施共促改善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条件的变化,是西藏“变绿”的重要原因。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和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分析表明,1961~2014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31℃;年平均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6.9毫米。其中近34年(1981~2014年)暖湿化趋势更为明显,每10年上升0.42℃。在“变绿”最为明显的阿里地区,气温上升速率最大,达每10年0.59℃。在气温不断攀升的同时,西藏降水量也随之增加,年平均降水量每10年增加14.6毫米,主要表现在春季和秋季。2014年,西藏年平均降水量478.9毫米,比常年偏多25.2毫米。

另一方面,人们对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视,也给了草原休养生息的机会,相关补助奖励机制和退牧还草等保护生态环境措施,促进了草原生态的复苏。

绵羊单位”这个看上去略显专业的词汇,却在西藏牧民中家喻户晓。在草原生态保护中,这是一个普遍的换算指标。一头绵羊一定时间内吃掉的草料,就是一个“绵羊单位”。草场的畜牧承载量就是用“绵羊单位”来计算的。

在全力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等保护生态环境措施后。西藏2013年末比2012年末减少了419.6万个“绵羊单位”,比2010年末总共减少了1109.7万个“绵羊单位”,减少率为24.1%。牲畜减少了,草原压力变小了,自然就欣欣向荣了。

原标题:卫星遥感分析显示 西藏在持续“变绿

(责编:冯登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