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为何搭起帐篷、堆起牛粪,还挂起了班禅的亲笔题字?

17.12.2016  19:08

  12月15日,北京晴空万里,首都博物馆里熙熙攘攘、人流如潮,大家纷纷涌向负一层A展厅。乍一看展览,心中首先升起了三个疑问。展馆里怎么撑起了一顶帐篷?经打听,这顶黑色的帐篷可不简单!它是由牦牛毛编织而成的,千百年来,这就是牧人的家。天晴时毛线会收缩,露出孔隙,透进阳光和空气;雨雪来时,膨胀的毛线又可以遮风挡雨。

  走过帐篷,眼前出现了几个牦牛粪堆。观众陡生疑虑:牛粪也可以做展品?原来,在藏语里,牦牛粪被称为“久瓦(燃料)”,曾经是牧区的主要燃料,陪伴牧人度过了无数个漫漫寒冬,温暖了世代牧人的生活。毫不起眼的牦牛粪,也可以作为重要的历史物证,反映藏区人民在高原高寒环境中的生存智慧。

  移步展厅入口,一幅书法作品豁然入目,“西藏牦牛博物馆”几个大字隽秀挺拔。定睛细看,这竟是班禅手迹。班禅为何要为这个博物馆亲笔题字?

  原来,去年11月,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曾经在馆长吴雨初陪同讲解下,参观了西藏牦牛博物馆,还为博物馆签名留念。就在今年世界博物馆日前夕,班禅亲自提写了藏汉文馆名。

  卖完关子,言归正传。这个从雪域高原而来的“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由西藏牦牛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共同主办。整个展览包含了牦牛标本、与牦牛相关的生产生活用品,以及与牦牛相关的古代和当今艺术品共500余件。这些藏品背后又有哪些令人赞叹、动人心魄的故事呢?

  牦牛何时在青藏高原出现?至今科学界还未能定论。不过,这件野牦牛头骨化石却为该未解之谜提供了一丝线索。它出土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的黄河古河床,经过检测,其历史超过45000年,足以证明野牦牛比人类更早的出现在青藏高原。

  经考古研究,这组岩画刻划于新石器时代。简而言之,就是在距今约3500—4500年的时候,生活在西藏雪域的古老先民们就已经和牦牛朝夕相伴,他们将这些生活场景刻划在了岩石之上。物是人非,多亏这组岩画,千年之前的场景似乎还历历在目。

  这件牦牛头骨咋一看平淡无奇,凑近细看,额骨上竟然刻写了几行满文题词:“乾隆四十年四月十七日驻扎西宁总理青海番子事务属理藩院侍郎富禄谨献兕角一对。”富禄,何许人也?经查,他是清朝驻青海西宁负责办理青海藏族事务的大臣,这件牦牛头骨是他敬献给乾隆皇帝的贡品。

  这件金丝野牦牛头标本颇为罕见,在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映衬之下,圣洁吉祥。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

  记者从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口中得知,在布展过程中,这件白牦牛标本是第一个进馆的。因为在藏族人心中,白牦牛有着吉祥的寓意,吴馆长也希望这件白牦牛标本能给此次展览带来吉祥。

  据称,西藏牦牛博物馆现有的藏品中,大约有50%是当地人民无偿捐献的,这在中国的国有博物馆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这反映了藏族人民对牦牛文化深切的认同感,更要归功于馆长吴雨初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藏品征集之路。此次展览,捐献藏品的牧民代表也远道而来,参观者们纷纷与他们合影。

  整个展览分为“探秘牦牛”“相伴牦牛”“灵美牦牛”“风尚牦牛”四个部分,从衣、食、住、行、运、烧、耕到政、教、商、战、娱、医、文,全方位展示牦牛所托载的历史与文化。无论大场景还是小细节,力求还原藏式风貌。展览将持续到2017年3月15日,期间还会举办多项社教活动,将是一次零距离接触雪域高原牦牛文化的难得机会。(中国西藏网 图文/李元梅)

(责编: 周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