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关于“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的特殊“考试”
近日,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开展专题询问,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我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实施情况—— 一场特殊的“考试”
重大项目建设,是拉动我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扩充经济总量、转变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近日,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开展专题询问,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我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实施情况。
此 次询问延续了专题询问“规格高、阵容强”的特点,自治区政府一位副主席和区发改委、财政厅、交通运输厅、教育厅等8个部门的负责人到会接受询问。“怎么解 决简政放权‘说得多落实得不够’的问题?”、“如何解决项目批复后落地难、资金到位率低的问题?”、“在项目建设安排上怎样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城镇 子女学前教育入园难的问题怎么解决?”……在3个小时的询问中,这些各方关切的问题,被人大常委会委员们汇聚于此。委员们行使法律赋予的询问权,纷纷提出 询问,并多次追问;各部门负责人回答询问诚恳客观、严肃认真。
简政放权说得多、落实不够?
自 治区出台《关于简政放权,进一步精简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后,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有力推进了“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然而,仍有一些地 (市)和自治区部门对简政放权说得多、落实不够,存在项目报批程序复杂、审批周期长等问题;随着项目审批权限的下放,各地(市)尤其是县一级存在项目管理 力量、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刘光旭首先提问:“针对这些问题,自治区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加以解决?”
自 治区副主席德吉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说,在简政放权方面,自治区将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以下的项目审批权全部下放给各地(市);将项目总投资在1500万 —3000万元之间、技术相对简单的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地(市),审批结果报自治区相关部门备案;区发改委根据各地(市)发改委对项目审批工作的承接能力, 对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自治区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委托地(市)发改委审批初步设计方案,进一步加大了审批权限的下放力度。
下一步,随着地(县)项目管理部门能力与水平的提高,自治区将进一步下放项目审批权限,逐步将地(市)管理的项目审批权全部下放到地(市)。
德 吉介绍说,针对基层项目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自治区政府计划与中资公司开展全面合作,培养我区项目管理技术人才;将自治区工程咨询公司全面推向市场,承接 全区各级项目单位委托咨询评估服务,邀请区外有实力的项目咨询评估单位来我区设立分公司。同时,利用对口援藏优势,采取“双向交流”方式,加快基层项目管 理部门队伍建设,启动覆盖区、地、县三级信息共享和纵横联动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提升全区特别是基层项目管理水平。
为何项目批复后落地难?
“个别地(市)反映,一些项目存在批复后落地难、资金到位率低、拨付不及时等问题,这是为什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赵红阳问道。
自 治区财政厅副厅长王明景坦言,“项目资金到位率低、资金拨付不及时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王明景说,存在的原因主要由于资金申请、征地拆迁、建设用地规划 许可、环评等项目前期工作滞后,致使部分项目不能按原计划实施;项目施工期短、建设周期长,造成资金结转;竣工决算或投资审批不及时致使项目资金不能及时 结算。“下一步,自治区将建立执行进度落实工作责任追究机制;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创新拨付方式;积极沟通协调,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强财务管理、检查督 导及问责,切实保障执行进度。”
地方财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借力生财?
“我区地方财力有限,地方财政部门如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借力生财、培植财源、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赵红阳委员继续追问道。
王 明景回答说,我区地方财政整体财力十分薄弱,下一步,自治区将结合项目投入情况,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继续做好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促进产业发展;用好中 小企业的品牌推广、贷款风险补偿等专项资金,鼓励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强管理服务,强化政策引导和宏观分析,吸引内地企业到藏落户,准 确把握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扶持导向,大力支持符合国家政策的招商引资,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性、引导性,培育壮大新的经济、财政增长点。
如何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教育投资不平衡,导致个别地(市)仍有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差,下一步如何在项目建设安排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清波问。
自 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朱赟回答说,“十二五”以来,自治区共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建设资金62亿元,主要实施了“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进城务工随迁 子女学校改造”等项目,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0个县(区)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下 一步,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办学标准,加快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力量合理配置,巩固好‘两基’成果、提高教育质量,关爱特殊群体, 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残疾儿童接受平等教育。确保到2020年,全区74个县(区)全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朱赟说。
如何解决城镇子女学前教育入园难?
“拉萨和个别地(市)仍存在城镇子女学前教育入园难现象,请问教育部门领导,如何解决入园难的问题?”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多吉才旺追问。
朱 赟坦言,造成目前城市“入园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办园水平参差不齐,幼儿园覆盖半径过大,不能满足适龄幼儿 入园需求。“十二五”初,全区七地(市)仅有城市公办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4248人。而根据自治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城镇常住人口适龄 幼儿超过2万人。“入园难”问题十分突出。
“2014 年初,经商自治区发改委,从‘十二五’规划内乡镇学前教育建设资金中调整出4亿元,用于人口规模较大、特别急需的城镇幼儿园建设。2014—2015年, 已累计安排城镇幼儿园建设资金10.51亿元,新建县级第二幼儿园9所、城镇幼儿园40所。这些项目建成交付后,今后几年除拉萨市尚有较小缺口外,其余地 市城镇学前教育资源可以满足群众入园需求。”朱赟说,“下一步,自治区将在拉萨等地继续新建部分城市双语幼儿园,改扩建一批公办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