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拉萨城市防洪标准达百年一遇

07.11.2016  18:10

“十二五”以来,西藏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228亿元,是“十一五”的3.26倍,约180万农牧民群众直接受益。新增供水能力7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50万亩、林草地灌溉面积达90万亩,为全区粮食稳产100万吨奠定了坚实基础。解决了93万农村人口、在校师生和寺庙人口的饮水问题,解决和改善了42.4万人的用电问题,农村电力人口覆盖率达95%,群众饮水用电条件大幅改善。

自治区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时期是西藏水利发展最快、水利投资最高、水利建设成效最显著、农牧民群众从水利建设中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水利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提高最快的时期。”

农村饮水 解决74.1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十二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总体实际到位投资77641万元,解决74.1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农村居民63.63万人,农村学校师生10.49万人。共建设工程7052处(点),其中集中工程3927处,分数供水工程3125处(点),解决农村居民28万人饮水问题。

“十二五”期间,各县因地制宜,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以乡镇或者村为单元,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全程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都有用水户代表全程参与,切实保障用水户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水土保持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上千平方公里

“十二五”期间,全区水土保持工作稳步推进,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整改率达90%。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系列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水土保持局检查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329个,约谈3家、处罚4家生产建设单位,涉及交通、能源、水利、矿业、民航、铁路等行业。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673个,大中型项目实现100%全覆盖。完成54个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水土保持监理和监测开始推行。自治区水土保持局负责人介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推进“天、地一体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动态监控试点,完成墨竹工卡试点县19个项目卫星遥感影像解译。

水行政管理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90%

修订实施《水法<办法>》、《水土保持法<办法>》等地方性水利法规及规范性文件17个。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分阶段限排总量进一步明确,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90%。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落实,“三条红线”逐级分解到地(市)县行政区,开展了考核工作。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执法实现全覆盖,累计派出各类水行政管理和监督执法检查组300余个2000余人次。

水利改革 加大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

加大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审批事项由25项减少到9项。投资3000万元以下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地(市)。涉水权力、责任清单已清理完成并公示。启动区地事权划分、水生态文明、水生态补偿、山洪灾害防治、水土保持进党校等改革试点。开展了“水务一体化”管理。水利项目全部进入自治区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公开招标。探索建立水利市场诚信体系。大中型水利工程全部落实管理单位和人员,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运行管护机制试点。深化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农电公司管理制度,开展了厂网分开试点。

防洪减灾 成功应对处置自然灾害

五年来,成功应对了那曲忠义等冰湖溃决,妥善处置了林芝墨脱、昌都芒康海通沟堰塞湖,夺取了林芝八一、拉萨堆龙、日喀则桑珠孜等城市山洪灾害应急抢险和亚东“9·18”地震、尼泊尔“4·25”地震等水利抗震救灾的胜利。

“十三五”计划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

“十三五”时期,西藏水利发展将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把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精准扶贫脱贫作为西藏水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广大农牧民最关心的吃水、用电、灌溉和防洪等问题。

“十三五”时期,计划新增供水能力5亿立方米,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达到80%,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0万亩。拉萨市城市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县城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重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

(责编: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