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自如看调控——年中经济形势述评(下)
又到中流击水时。
上半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增多、市场预期波动不稳等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保持定力,精准发力,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打好了表现不俗的“上半场”。
下半年,坚持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我们有能力、有条件继续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迎来勇夺佳绩的“下半场”。
善谋善为,调控日趋成熟
上半年也曾是一个令人紧张的“上半场”:
4月份,一季度经济指标集中发布。货运量、用电量、进出口额等多项指标让人身上一凛,顿觉乍暖还寒。一时间,担心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声音四起,呼吁经济刺激的声音也不少。
然而,当时间定格在6月的最后一天,人们惊喜地发现,中国经济最终“有惊无险”,描绘出稳中有进的上扬曲线。
稳中有进,靠“无形之手”释放发展能量,也靠“有形之手”调节发展节奏。如今,宏观调控方式不断创新完善,逐渐形成了调控新“力学”:
——处变不惊,调控定力更强。
在准确判断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区间调控,告别“经济一多云就要强刺激”的思维定势,在复杂形势中保持了可贵的定力。
保持定力,不为亦是有为。一季度经济波动是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的正常表现,并没有滑出合理区间的下限。稳增长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某个数字,而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只要能保证充分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一季度,我国就业稳中向好、民生事业快速发展,看清了这些速度背后更为重要的东西,就不会去计较GDP小数点之后的数字变化。而不启动强刺激政策,既能防止过度使用“激素”留下“后遗症”,又能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获得更大空间。
——定向施策,调控发力更准。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矛盾问题的主要方面往往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如此背景下,再用“大水漫灌”式调控,精准度不够,成效自然打折,对房价过高等结构性问题不仅没有疗效甚至会起反效。
不搞“漫灌”,而是搞“喷灌”“滴灌”。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定向调控,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做强。从加快棚改,让亿万百姓早日“出棚进楼”,到14条铁路集中开工,中西部地区成为“主工地”,从对服务业定向减税,到对“三农”、小微企业定向降准,定向调控点准了发展潜力和发展阻力的穴位,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
——远近结合,调控效力更久。
“选择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协同并进中稳增长,是上半年宏观调控的又一亮点”,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拘泥于短期经济走势,而是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与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统筹考虑,将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有效衔接。宏观政策告别了过去“在经济增速和物价起落之间,一会儿减少投资、紧缩信贷‘踩刹车’,一会儿加大投资、放松信贷‘踩油门’”的单一需求管理,在完善需求管理的同时,引入了重视释放经济增长源泉的供给管理,以挖掘中国经济的长期动力。
——标本兼治,调控动力更足。
越是挑战多、困难大的时候,越是要下好改革先手棋。上半年的宏观调控,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办法,向改革要动力,助经济添活力。从减少行政审批、简化企业工商注册程序到压缩政府“三公经费”,从扩展“营改增”的行业覆盖面到推进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无不折射出寓调控于改革的全局协调和长远追求。